游客
题文

(7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图1
A           B         C           D         E
图2
(1)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若实验室对你开放,请从图1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制取一种你熟悉的气体。你想制取的气体是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选择此收集装置的理由是                
(3)装置B虽然操作简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请从图2中选取    (填序号)取代B中的单孔塞,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燃烧与灭火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请你依据下列实验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说明该反应    (填“放出”或“吸收”)能量,生成白色固体 MgO ,说明镁发生了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2) C O 2 可用于灭火,是否也可熄灭燃着的镁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实验探究

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干冰,在一块干冰中央挖一个小穴,放入一些镁屑,用红热的铁棒点燃镁屑。(见图1)

迅速将另一块干冰盖上,镁在两块干冰间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白光,像冰块中装入一个明亮的电灯泡一样。(见图2和图3)

取走上面一块干冰,观察到有白色固体产生(见图4),用铁片拨开图4产物的表面(见图5),还观察到的现象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反思交流

小组实验后讨论,对初中教材中燃烧的条件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代为表达。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的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工业生产所得的碳酸钠产品中往往会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想探究某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经讨论后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查阅资料】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 CaO NaOH

【设计与实验】

方案甲:“气体质量法”

(1)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入一定质量的碳酸钠样品于装置A中。

(2)打开止水夹K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后,称量装置C的质量,并记录。

(3)关闭止水夹K,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A装置中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4)待装置A中无气泡产生后打开止水夹K,再次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K,第二次称量装置C的质量,并记录。

(5)计算。

【分析与讨论】

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③步骤(4)中再次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④装置D的作用是    

方案乙:“沉淀质量法”

写出上述流程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实验,最终都计算出了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请你根据方案乙中测定的相关数据,求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用含有m、n的代数式表示)。

【反思与交流】

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方案乙优于方案甲,理由主要是    (填字母序号)。

A.

节约能源

B.

操作简便

C.

保护环境

其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对碳酸钙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Ⅰ.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为    

(2)装置B中的现象是    

(3)装置C若用于检验生成的气体,其中试剂为    (写名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碳酸钙分解

碳酸钙在电炉中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对剩余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全部是碳酸钙

猜想二:是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氧化钙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步骤一:取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后静置

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步骤二: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

   

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

步骤三:取部分底部白色不溶物于第三支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白色不溶物中一定含有    

【实验结论】正确的猜想是    

【交流与反思】小芳同学认为,步骤二中还可滴加其他试剂用来替代氯化铜溶液,该试剂可以是   (写一种即可);小华同学认为,只需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三即可获得相同实验结论,他的依据是    

【拓展与分析】查阅资料:生石灰质量的优劣常采用“活性度”来衡量。“活性度”的测定方法:取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水,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和,记录所消耗盐酸的体积(单位为mL)。消耗盐酸的体积数越大,“活性度”越高。

测得煅烧产物( CaO )的活性度,数据见如表。

石灰石煅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一般为1100℃~1200℃的证据是    

学习完金属的化学性质,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查阅资料】硝酸铜溶液呈蓝色,硝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硝酸锌溶液呈无色。

【实验一】同学们进行如图一所示的实验,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

(1)试管①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你认为通过上述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能否验证铁、锌、铜、银四种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强弱    (填“能”或“不能”)。

【实验二】在完成实验一的过程中,同学们将试管①②③内反应后的物质都倒入废液缸中(如图二)。小组同学对废液缸中混合物的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待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

(3)小明将铁丝放入浅绿色滤液中,一段时间后,铁丝表面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判断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4)探究滤渣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渣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明的猜想:银、铜、铁、锌

你的猜想:猜想Ⅰ   

猜想Ⅱ:银、铜、铁

【分析思考】同学们认为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结合上述的实验现象分析,小明的猜想不正确的原因是    

【进行实验】实验证明猜想Ⅱ正确,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滤渣样品,   

   

猜想Ⅱ正确

【反思交流】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    

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时,教师演示了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导电性实验,如图所示。

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用品:

直流电源、导线、石墨电极、灯泡、带刻度的烧杯、温度计、开关。

100mL饱和 Ca OH 2 溶液。

实验现象:

灯泡发光,两电极分别有气泡产生,烧杯内液面下降,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周围出现较多白色浑浊物,溶液温度升高。

分析:液面下降是因为水被电解。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为    (用化学式表示)。

【提出问题】溶液出现白色浑浊物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作出猜想】

猜想Ⅰ: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小,溶质析出。

猜想Ⅱ:   ,溶质析出。

猜想Ⅲ:石墨电极与生成气体发生反应,导致产生白色浑浊物。

【实验探究】溶液出现白色浑浊物的原因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相同条件下的100mL饱和 Ca OH 2 溶液于大烧杯中,加热至演示实验溶液上升的温度(温度升高约4℃)。

溶液中几乎无白色浑浊物。

猜想Ⅰ   

将相同条件下的    mL饱和 Ca OH 2 溶液加热蒸发掉部分水(蒸发掉水的体积与演示实验减少水的体积相同)。

溶液中出现少量白色浑浊物。

猜想Ⅱ成立但不是溶液变浑浊主要原因。

向90mL相同浓度饱和 Ca OH 2 溶液中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其余条件不变,重复进行演示实验操作。

两电极分别有气泡冒出,   

猜想Ⅲ成立且是溶液变浑浊主要原因。

使用铂电极代替石墨电极,重复进行实验③。

两电极分别有气泡冒出,溶液中无白色浑浊物。

【总结反思】

(1)白色浑浊物的成分为    (用化学式表示)。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主要浑浊物的成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