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2,回答4—6题。
图中高速公路遂道穿过
| A.向斜谷 | B.背斜谷 | C.向斜山 | D.背斜山 |
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 A.页岩 | B.板岩 | C.石灰岩 | D.花岗岩 |
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 A.常绿阔叶林 | B.落叶阔叶林 | C.针阔混交林 | D.针叶 |
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图回答:
若①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可能位于
| A.山东半岛 | B.欧洲西部 | C.澳大利亚东南部 | D.圭亚那高原 |
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 A.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 |
| B.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 |
| 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高 |
| D.北坡相对高差大,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分条件好 |
若CD一线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B、C两点最大温差为28.8℃,则该山地的海拔最接近
A.3700米 B.4800米 C.5000米 D.4680米
图3为120°E和60°W组成经线圈的海陆分布示意图(实线段为陆地,虚线为海洋,字母表示各地),读图回答:
该经线圈穿过的六大板块数为
| A.3个 | B.4个 | C.5个 | D.6个 |
关于从丙到丁最近路线描述正确的是
| A.先向东南,后向东北 | 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
| C.先向正北,后向正南 | D.先向正南,后向正北 |
乙附近海域有世界著名渔场,与其形成原因无关的是
| A.有寒、暖流交汇,鱼类的饵料丰富 |
| B.有上升流,将海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
| C.位于浅海大陆架,光照条件好 |
| D.陆地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
关于甲、乙、丙、丁四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商品率高 |
| B.乙地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
| C.丙地区土地广阔,灌溉水源充足 |
| D.丁地区牧场广阔,以牧牛为主 |
1月气温等温线图(单位:℃),据图回答:
年降水量最多的一地是
| A.a地 | B.b地 | C.c地 | D.d地 |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有可能是
| A.800m | B.1500m | C.1800m | D.2500m |
关于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国土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主要河流流向大致呈从北向南流 |
| B.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
| C.发展立体农业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是本区国土整治的主要措施 |
| D.适合村庄周围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大豆、甜菜、甘蔗、小麦等 |
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
|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
|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
| 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 |
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 |
|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
|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
|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