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光芒
材料一: 霍布斯认为,人们在组成国家后已把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了主权者,既然君主是主权的体现者,国民的总意志,那么他的利益便理所当然地体现了臣民的利益,他本人就是全体臣民的化身。如此,则臣民对君主的任何反抗都意味着对自己的反抗。
材料二: 洛克以为,那种关于把全部权利上交给主权者的主张荒唐得近乎滑稽。人们组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财产和安全,如果把一切权利都转让了出去,使君主有权任意处置自己的自由及生命,那么这与自然状态下有何区别?这等于是为了防止臭猫和狐狸的侵袭,却甘心被狮子吞噬,甚而还以此为安全!天赋人权绝不可转让或遭剥夺,保护这些权利正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抹煞人权的国家没有存在的意义,而侵犯人权的政府即是暴政、专制。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绪纲《读(社会契约论)》
问题:
(1)材料一、二中霍布斯与洛克论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2)为防止出现“侵犯人权的政府”,孟德斯鸠在材料二洛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学说?结合中外相关两个史实,指出这一学说的历史作用。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洛克学说包含了英国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要素,确实为光荣革命提供了理论辩护。他的学说成为启蒙运动的主流,奠定了基于代议制政府、宪法和法治的政治改革的基础。(他的)《政府论两篇》的思想与孟德斯鸠的思想一道为美国革命和温和阶段的法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彼得·赖尔、艾尔·威尔逊【美】《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二 法国《人权宣言》与美国《独立宣言》节选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人权宣言》
材料三 一八五四~一八五五年在再度移民的西部地区——堪萨斯——爆发了垦殖者与农民之间的武装斗争。一八五九年,武装斗争从堪萨斯蔓延到弗吉尼亚。农民约翰·布劳恩企图在这里发动奴隶起义。布劳恩建议在阿列该尼山脉建立根据地,并从这里扩展黑人的起义。在一个下雨的黑夜里,布劳恩占领了弗吉尼亚州与马里兰州交界的小城哈伯斯·斐里的政府兵工厂。布劳恩的全部队伍总共二十三人,其中包括他自己和他的三个儿子以及两个女婿。队伍中有五个黑人。布劳恩派遣了他的手下,到邻近农园解放奴隶,并捕捉了奴隶主来作为人质。布劳恩未能发动总起义。到第二天夜晚,首都(华盛顿)的军队开到了,布劳恩的队伍几乎全部覆没。受重伤的布劳恩被俘,坐担架去受审判,美国的“民主”法庭将他判处绞刑。“我,约翰·布劳恩,现在完全相信,只有鲜血才能洗清这个罪恶深重的国家的滔天罪过。”——英勇的布劳恩临刑前夜这样写道。其它地方的奴隶效仿了布劳恩的榜样,曾数次举行起义。关于这种起义,马克思曾写道:“据我看来,现时全世界最大的事件,其一是自从约翰·布劳恩死后开始的美洲的奴隶运动,其二是俄国的奴隶运动。”
——叶菲莫夫【苏】《近代世界史教程》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分析洛克写作《政府论两篇》的主要目的和历史意义。(6分)
(2)阅读材料二,《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倡导了哪些相同的精神原则?(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精神原则在18世纪晚期法、美制宪实践中是否完全得到贯彻?(4分)
(3)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马克思所言“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是指哪一个重要文件?(2分)它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4分)
(4)史论结合是叙述历史事件的常用手段。阅读材料三,作者意图通过叙述哪一历史事件来得出怎样的结论(观点)?(4分)19世纪60年代美国“奴隶运动”发生怎样的变化?(4分)为配合各种废奴纪念,请你写一个口号或标语以揭示废奴主张的理论基础。(2分)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示意图(公元400~1998年)》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日、英、美、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
日 |
英 |
美 |
法 |
德 |
1921~1929年 |
3.0 |
1.7 |
4.3 |
9.4 |
7.1 |
1930~1937年 |
9.9 |
2.7 |
0.7 |
-3.9 |
-0.3 |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6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0分)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水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世博会是由各国政府组织举办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与奥运会一起,被称为当今世界的两大顶级盛会。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约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14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钢钻……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材料二 1990年巴黎的万国博览会被称为“世纪之总”,展示了西方社会19世纪的技术成就,以产业革命为龙头的世博会由此达到最高潮。但这也是渐渐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在整个20世纪前半期,再也没有重现过如此的辉煌。
材料三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本次世博会上,最受关注的作品莫过于日本现代艺术大师冈本太郎设计的“太阳塔”和美国馆中的由阿波罗号飞船带回的“月亮石”。
(1)第一届世界博览会选在英国举办,其中有政治和经济上的什么优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在整个20世纪前半期,再也没有重现过如此的辉煌”的原因有哪些?
(3)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上的作品具有了怎样的经济意义?
(4)你认为上海成功申办世界博览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谈谈世博会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