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研究温度对A、B、C三种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酶的最适温度是 ℃;在37℃时,B酶活性 (最高、最低);该同学 (能、不能)得出C酶的最适温度是60℃的结论。
(2)研究发现,在冷水环境中常可分离出嗜热微生物,而在热泉中却没有嗜冷微生物。原因是温度过高导致酶的结构 ;而低温导致酶的活性 。
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减弱、不变)
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
),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
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
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人体的胰岛细胞中(含有、不含有)蛋白
基因 。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
)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
,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值、分化形成的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
进行第二次免疫,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
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
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
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
是(
化合物、
化合物)
(2)在
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
的浓度比
的低,原因是;将
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
浓度升高的原因是。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
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
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
的浓度将比
的(低、高)。
(4)
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
浓度为1%时的(高、低),其原因。
I.左下图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右下图),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变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能力。
II.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表示染色体,
为矮杆基因,
为抗矮黄病基因,
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
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
可随的分开而分离。
自交所得
中有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种。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
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生产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条染色体。
(4)让(2)中
与(3)中
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
I.有人通过实验探究某海藻饿最佳培养条件,以获得最大生物量(注:生物量指单位体积的藻体干重)。
(1)在有光条件下培养海藻时,培养液中必须含有还需定时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目的是提供。海藻光合速率随着向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下图,图中
点表示最佳的培养条件。
(2)该海藻的无光条件下仍能生长,但需在培养液中添加葡萄糖等有机物,目的是提供。
(3)向培养液中添加葡萄糖配成不同浓度的培养液,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培养该海藻,测定海藻的生物量如下表:
要确定培养海藻的最佳葡萄糖浓度,还需设计的实验。
(4)综合上述实验,获得该海藻最大生物量的培养条件是
II、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
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引起肌肉收缩。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
受体当作抗原,使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
受体抗体。
受体抗体与
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
不能与
受体正常结合,导致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发育成
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免疫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