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蛙声中失眠
①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②我发现城里人的神经越来越敏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词里的一种令人怡然自乐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音。不是现在的青蛙鸣叫声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出现问题了。
③中国的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规律。自然界并不是一个安静的世界,早晨鸟儿啼鸣,夏天中午有蝉长鸣,晚上又有虫儿的啁啾……这就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
④但城市把自然割裂了,它独居一隅,自成一体。在城市的生活小区里,有隔音、隔热的洋房,地上铺的是坚硬的花岗石,裸露不多的泥土种上了草皮和树木,园林工人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给这些植物修剪和打药;城里鲜见小动物,也极少听到小动物的声音。人们以为“安静”才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宜居的。
⑤可是,“安静”并不是大自然的特质,真正的大自然往往是“吵闹”的。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而是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
⑥一个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绝对不可能为几只青蛙的鸣声而失眠,除非他已经离开自然好久好久了。
⑦久居上海的亲戚去浙江天目山疗养,准备小住半个月,谁知住了3天,就打道回上海了。他告诉我,晚上山风吹过,宾馆外面万亩树林发出的声音似有千军万马,实在无法入眠。有朋友告诉我,他家就在小区的水景边,人造小溪流水淙淙,声音单调而枯燥,他已与物业交涉多次,要求停止放水;还有北京的一位编辑朋友到杭州来旅游,住在西湖边,却忍受不了知了的鸣叫,要求旅行社换房,最好住到树木较少的市中心去……
⑧其实,我也像他们一样,进城20年,是一个被城市“戕害”已久而且已经丧失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然”判断的人。平时我们总是吵着嚷着要回归自然,但是真正进入自然,却发现自己竟然适应不了,而那个被我们诅咒的人工建造出来、与自然背道而驰的城市,才是自己的“最爱”。我们睡在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起来的房子里,关上双层玻璃的窗户,打开低分贝的空调,如果外面有噪音,就会向物业和城管投诉……我们只有在一个没有噪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拥有一份好睡眠。
⑨但是我的童年、少年却不是这样的。屋前是小溪,终年水长流,音则轰轰然;屋后有涌泉,水从泥壁上冲下,音又咕咕;屋前屋后有竹林、树木,风吹过,会演变出雄浑的旋律;漫山遍野有小虫儿鸣唱,只有三九严寒才会消停;雨会落在瓦上,沙沙沙……还有雨滴索性会从瓦缝里溜进来,掉在你的脸上。
⑩这就是当年的大自然,我从来没有为此失眠过。现在,当我为午后的一只知了的聒噪感到心烦意乱时,我愕然发现,自己离童年真的已经太远,走进这片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太深太深。题目“在一片蛙声中失眠”有什么含义?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结合文章第⑨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童年、少年的生活状态。作者回忆这段时光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文章第③段提到中国的道家的“天人合一”,用以说明什么道理?回顾我们学过的《都市精灵》里的“孤城寡人”“与狼共舞”等词,谈谈“天人合一”在当今社会又有何现实意义?
下面文段是展览中某两个板块的引言。根据语境,完成小题。
【人物传记板块】
如果想把一些伟大的有用的思想教给人们的话,① 读人物传记是一种更易于将思想创立者的生活与人格联系在一起的方式。[甲] " 同那些已经过世的伟人交朋友 " ,这听起来很荒唐,但是如果你一生中总是与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交友的话,那么你将生活得更好,更有教养。人都需要不断____生活的动力,____在年轻的时候,要有偶像和模,有高远目标的激励。
在这里,我们阅读人物故事,寻找心中的榜样,与勇敢的心灵为伴。
【走向科学板块】
我们对世界进行的许多研究虽然都是真实的,却也是不全面的。[乙]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停下来 " 流连 " 一下,回味一下,总结一下,看看是否漏过了什么重要的方向。科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我们"流连"一下,回头来看看: 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个看似幼稚的想法,也许都会开启科学上的一段新旅程。一部好的科普作品对社会的意义在于使科学家个人的内心体验成为社会思考,② 人们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产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它的价值,使社会产生新的知识、能力,甚至开创新的视野。
在这里,我们阅读科普作品,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一起____科学之光。
(1)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增长 |
一定 |
追求 |
B.添加 |
一定 |
追求 |
C.增长 |
特别 |
追逐 |
D.添加 |
特别 |
追逐 |
(2)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和画线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远目标""内心体验"的结构类型相同。
B.画线句①的主干是"读人物传记是方式"。
C.[甲][乙]两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表示特殊含义。
D.面线句②有话病,应将"理解它的价值"调至"产生丰富的联想"前。
(3)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个看似幼稚的想法,也许都会开启科学上的一段新旅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1年春节,红色旅游景点成为不少家庭出行的选择:带孩子走进革命纪念馆,了解红色历史;与家人一起参观先辈故居,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和价值追求;借助数字虚拟场景技术,体验革命先辈突破重重关卡与大部队会合的场面……福建省是革命老区和红色文化资源大省,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发生过古田会议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数不胜数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
材料二:
材料三:
小记者 |
阿姨好!请问您为什么选择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
李华妈妈 |
我们上网做旅游攻略,看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微博上发布"重博文物会说话"话题,点击量一个月内超过2亿。微博上还介绍了"上甘岭战役树桩""三枚银元"等革命文物,很有意思。我们想去现场看看,想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实物,了解战争年代的艰难,希望孩子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
小记者 |
李华,这趟旅游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
李华 |
很受教育。我收集了好多文创产品,笔呀,公交卡套呀。我还认识了一位少年讲解员,他年龄跟我差不多,讲故事特别生动。 |
小记者 |
叔叔您好!您对我们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印象如何? |
李华爸爸 |
我们省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啊。比如,古田会议会址、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红军207团旧址等。我对我们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充满期待。 |
(1)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社会关注革命传统教育,不少家庭选择红色旅游,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B.福建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重视规划与开发,红色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
C.李华一家如果制订龙岩红色之旅的攻略,可以考虑去古田会议会址红色旅游区。
D."重博文物会说话"点击量一个月内超2亿,得益于传播方式,与从众心理无关。
(2)红色旅游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3)如果要进一步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你有哪些建议?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硬件、文创、宣传、服务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体育设计的亮点所在。
一些体育设计,以"立象取意"的方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择取适合的文化意象,突出赛事特色,展现国家形象及城市性格。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标识图。
与会徽的设计灵感都源于"冬"字。申办时,更加强调实力、文化和承诺;举办时,更侧重"以运动冬奥会申办标识员为中心"的理念,表达对冬奥会以及每一位运动员的重视。因此,申办标识更写实,而会徽则更抽象、更有运动感和力度。由此可见,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设计,并不是一味拷贝、堆积传统文化意象,而是对传统文化合情合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伴随时代发展,人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不断改变,设计也必须随之而变。"面向未来"应成为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设计不仅要融入新技术、瞄准新空间,也要面向新受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的主要受众群,是"00后"甚至"10后",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吉祥物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有着更高要求。因此,在设计吉祥物"冰墩墩"时,设计团队以熊猫为原型,用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赋予整体形象以"创造非凡、探索未来"的寓意,展现出浓浓的科技感。北京冬奥组委还联合专业设计团队,推出吉祥物微信表情包,让吉祥物"动"起来,走进大众生活在设计体育图标时,考虑到移动终端传播效果与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团队同样选择将源于篆刻、古文字的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动画,既展示出现代冰雪运动的蓬勃生命力,也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认识。
未来,催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新创造,将不断为世界体育运动贡献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自信、热情友善的良好形象。
(摘编自林存真《中华美学赋彩体育名片--谈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申办标识与与会徽的设计灵感来源相同,而寓意不尽相同。
B.末段在前文正反对比论证基础上,得出体育运动有文化价值的结论。
C.文章图文并茂,三幅图片与相关论述相辅相成,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D.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述中国体育设计,视角独特新颖。
(2)文章第3段论证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要"面向新受众",使用了哪些事实材料?请简要列举。
(3)文章主要表达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两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走老山界
谭谈
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汽车,在一个"之"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
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紫花坪,真是名副其实!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山东的溪,出山后注入湘江,而山西的溪,下山后就汇入资江。最后,都走进洞庭、长江、大海,到达它们终极的目标。
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
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如今,有一个汉子,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要把散落在山谷深处的山货--野茶,带出山去,送进都市里家家户户的厅堂。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业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走访老山界的游踪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
B.第3段联想丰富,描绘了一幅娇美动人的雨后山景图,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
C.第6段作者写自己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而遗憾,体现其求真精神。
D.文末"取款机"喻指野茶林给山民带来持续经济收益,写出了山民的获得感。
(2)首段中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①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赏析加点词语)
②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赏析句子)
(4)文章写老山界时,还提及陆定一的《老山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结尾处为什么说"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这与标题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①百花盛开,青春正好。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我们当代青年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不应该只把它当作书本上的记录、展览馆中的文物,还应该__________。
②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红色基因,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里有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李大钊曾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这一远大理想凝聚起先进的力量,从一条红船出发,掀起了中国革命的巨浪。百年历程中,在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理想指引下,中华民族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在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勇向前的信念指引下,中国创造出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
③你也许会想,树立远大理想是成年之后的事情,作为未成年的学生,我们首先要考虑学习的问题,长大后再树立远大理想也不迟。其实,树立远大理想要趁早。青年,对未来充满热情,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最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早一点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就能早一点唤醒自身的潜力。今天,守边卫国、开拓创业、扶贫攻坚、科学探索,到处都有青年奋进的身影。他们把自我追求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将青春汇入了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
④这笔精神财富里还有在艰难时世中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牺牲、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红军将领王尔琢写下最后的家书,用生命践行了誓言;"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抗日英雄赵一曼慷慨赴义,甘用自己的热血浸染中华土地。百年以来,无数的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壮烈的牺牲,昂扬奋进的精神,铸就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⑤你也许会想,红色基因是艰难时世的产物,这种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对和平年代的我们有何价值?其实,从来没有什么一帆风顺,困难、压力、挑战甚至灾难常会出人意料地出现,而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正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共产党员先上!"的口号奏响了"战疫""的强音。无数青年医护工作者、志愿者继承了革命先烈无畏、担当的精神,毅然决然地奔赴"抗疫"战场。将"红色"作为青春的底色,这些青年便有了面对各种困难的底气与力量。
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广大青年需要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始终葆有淬火成钢的意志品质。让"红色"成为青春底色,我们就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1)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下列关于文章①﹣⑥段结构关系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3)下面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关向应的有关材料。请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他身上具有哪种红色基因值得我们继承。
关向应在致叔父的家书中写道:"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