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欧洲有个
出版社想出版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
剧》。为吸引读者,出版社想为小说配一些插图,插图的风格要能与小说的风
格一致。以下哪幅作品的画家最符合出版社的心仪
| A.自由引导人民 |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C.格尔尼卡 | D.向日葵 |

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1917年7月,列宁又提出取消“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代之以“夺取政权”的口号。列宁政治主张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是()
| A.临时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 B.布尔什维克对夺权政权方式存在分歧 |
| C.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 D.布尔什维克对苏维埃影响力发生变化 |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
|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
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这说明巴黎公社( )
| A.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 | B.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
| C.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 | D.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 |
19世纪初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渊薮,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的理性,应由“实业家”等有产者承担社会改造的任务,建立一种“人人参加劳动,人人平等地拿取自己报酬”的新社会。据此可知,圣西门思想的重要缺陷是( )
| A.尚未认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B.缺乏与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的勇气 |
| C.缺乏社会主义理想蓝图的构建 | D.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够彻底 |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
|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