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动物的弄虚作假》,完成小题。
①自然界一些动物为了生存竞争、繁衍子孙,常会弄虚作假,玩弄骗术。其技巧之高超,简直令人难以想像。
②椿象、金龟子只要稍动它一下,立刻会装死从农作物上掉落地面,过会儿又活动开来。鸭子似乎是傻乎乎的,但当其被红狐追捕时,会翻着白眼装死。有人曾做试验,用红狐追捕养鸭场的50只鸭子,竟有29只在狐爪下逃生。喜欢装死的狐狸,其装死的技艺更高。一次,一只狐狸被猎人击中,它迅即原地躺倒,全身瘫软,一动不动,猎人以为狐狸已死,就暂放原处,转到他处行猎。待到归来收拾猎物时,狐狸早已溜之大吉,猎人上了狐狸的当。
③人们有时会发现有些蟹或虾的螯足一大一小,有的蛇或壁虎的尾巴粗细与身子相差悬殊,这决不是先天的畸形,也不是什么稀有品种,而是当它们遇到了强敌,使出了断足截尾的绝招,来一个“舍车保帅”,新的足还未长成原来大小的缘故。
④栖息在北极圈内的白狐、北欧山区的雪兔、日本北部的高山兔和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的雷鸟,能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颜色。如雷鸟到白雪皑皑的时候,便银装素裹;当春暖花开时,又着上淡黄色的“春装”;盛夏酷暑,浑身又换成栗褐之色;当秋风萧瑟的时节来到,又穿上与环境协调一致的暗棕色羽裳。
⑤见过竹节蝗、木叶蝶的人,无不为它们的形态与所附着的茎叶是那么相似而叫绝,这是一种生就的拟态。生活在澳州的叶海马,其体态能模拟周围物体,全身生出许多叶形突出物和丝状物,好似马尾藻一样,在海水中缓缓飘荡,使对手极难辨别。
⑥有的动物甚至会“行诈术”。一位学者曾发现,一只苍鹭为觅食一条小鱼,颇费了一番脑筋:它嘴叼一根小羽毛,在小溪岸边踱着方步,两眼扫视着浅浅的溪水。随即突然止步,有意让羽毛掉进水里面;小鱼误以为是饵料,游近羽毛,苍鹭便以闪电般的动作扑向水面,吞食美味。
⑦动物在面临它的对手或要达到某一目的时,决不是简单地屈从或毫不掩饰其真面目。人们在认识和利用动物时,务必要注意到这点。(本文节选自《阅读与欣赏》,有删改)文章中,列举了动物“弄虚作假”的形式有:装死、_______、______、 、行诈术五种。
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
B.本文首尾呼应,揭示了动物弄虚作假的本质。 |
C.文章除了采用了说明的方式外,还采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
D.最后一段告诉人们,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可以像动物一样弄虚作假。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沙漠里的水手
姜钦峰
鄱阳湖素有“候鸟天堂”的美誉,每年秋后,会有大批候鸟来这里越冬。不法盗猎分子却架起“天网”,“欢迎”这些远方的客人,把天堂变成地狱。假如没有这些阳光下的罪恶,也许黄先银仍可以过普通人的生活,每天看着大雁从头顶飞过。
黄先银的家紧邻鄱阳湖大堤。这个黑黑瘦瘦,年逾不惑的庄稼汉子,从小对鸟儿有着特殊感情。只要鸟儿从头顶飞过,他不用抬头,光听叫声,就知道是什么鸟。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湖区沼泽地竖起了一张张“天网”,有的绵延达数十公里,让他触目惊心。
一只天鹅在黑市上能卖到数干元,在暴利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每年冬季来临之前,他们先用船把大网和竹竿运到鄱阳湖腹地,在空中架起“天网”,待枯水期来临,再去网上摘取猎物。每年冬季,天还没亮,黄先银就会被轰鸣的马达声吵醒,成群结队的摩托车,从他家门口呼啸而过,那是去湖区盗猎候鸟的队伍。他的心在滴血,却感到无能为力。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先银在湖区救下两只被困的白鹳。送到野生动物保护站时,白鹳已奄奄一息,由于伤势过重,最终死去。他亲眼目睹,一只白鹳在临死之前,两滴眼泪从眼角滑落,顺着嘴巴流淌下来,然后闭上了眼睛。这一幕在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从此,他走上了义务护鸟之路,拆毁天网,解救候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他又开始向主管部门和媒体举报,呼吁社会力量保护候鸟。他的呼声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猖狂的盗猎分子不得不有所收敛。
然而,黄先银却因此遭到疯狂报复。他原来以养鸭为生,一夜之间,2000只鸭子忽然全部丢失,就连田里的水稻也被人铲平。有时,他独自进入湖区巡查,会莫名其妙遭人殴打。平静的生活被打乱,威胁和恐吓,反而让这个倔强的汉子横下一条心,发誓要跟他们斗到底。
这些年,为了保护候鸟,黄先银四面树敌,在村子里几乎没法立足。记者去黄先银家采访,发现他家的房子已经空了两年,妻子走了,儿子交给了年迈的父母抚养。他几乎众叛亲离,邻居对他避而远之,老母亲骂他不务正业。
媒体上有许多关于黄先银的报道,他被誉为“孤胆英雄”“鄱阳湖斗士”。然而,在附近的多数村民眼里,他却是个不可理喻的另类分子。身边的熟人这么评价他:“他这个人就是一根筋,扳不过来,我们做事是为了生活,他做事是为了不生活。”我也曾扪心自问,假如自己处在那种境地,能否坚持到底?答案令我汗颜。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一路走来,我似乎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直到前不久,我在阿拉尔海遇到那名水手。
阿拉尔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淡水湖。由于环境严重恶化,在短短几年内,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湖区彻底干涸,昔日碧波万顷的湖面,已变成沙漠。大大小小的船舶残骸,依然保持航行的姿态。这里成了船舶墓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旅游观光。我在那里参观,遇到一位老人,他年轻时在这片水域当水手。老人爱聊天,谈起当年的湖区盛况,浑浊的双眼立刻放射出异样的光芒。他张开双手向我们比划,“就在这里,以前能抓到这么大的鱼!”我说:“水都没了,您还守在这里干吗?”老人伤感地说:“你没做过水手,不会明白水手的心情,总有一天,鱼儿还会回来的。”
我时常想起老人的话,想起那张神情落寞的脸,忽然就理解了黄先银,他也是一名水手,一名沙漠中的水手。
(选自《读者》2011年第14期)划线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一自然段中的“天网”“欢迎”为什么要加引号?
黄先银目睹不法盗猎分子的行径,心里感受怎样?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黄先银的护鸟行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想一下,当记者来到黄先银家采访,目睹黄先银家空空如也的景象时,记者将会提什么问题进行采访?黄先银将会怎么回答?
文章的结尾记叙了阿拉尔海水手的故事,这与本文有怎样的联系?
你有自己的芳香
有一个年轻人,很希望能够做出一番自己的成就来。开始,他也总是尝试着鼓足勇气去做每一件事情。但是渐渐地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结果一事无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
他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他希望从长者那里,获得一些成功的启示。在见面之后,他问了长者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努力的结果总会成功,而我努力的结果去那么糟糕呢?”
长者微笑着摇了摇头,反问他:“如果,现在我送你‘芳香’两个字,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思忖了一会儿,年轻人回答说:“我会想到糕点,虽然我开办不久的糕点店已在前些日子停业了,但是我仍会想到那些芳香四溢的糕点。”
长者点了点头,然后,便带他去拜访一位动物学家朋友。在见面后,长者问了对方一个相同的问题。
动物学家回答说:“这两个字,首先会使我想到眼下正在研究的课题——在自然界里,有不少奇怪的动物,利用身体散发出来的芳香做诱饵,捕获猎物。”
之后,长者又带他去拜访一位画家朋友,也问了对方这么一个问题。
画家回答道:“这两个字,会使我联想到百花争妍的野外,还有翩翩起舞的少女。芳香,能够给我的创作带来灵感。”
从那位画家朋友家中出来之后,年轻人仍不明白长者的用意。
在返回的途中,长者顺便又带他去拜访了一位久居海外、刚刚回国探亲的富商。在谈话中,长者也问了对方这么一个问题。那位久居海外的富商动情地说:“这两个字,会使我联想起故乡的土地。故乡土地的芳香,令我魂牵梦绕。”
辞别那位富商之后,长者才问那个年轻人:“现在,你已经见过不少出色的人物了。那么,他们对‘芳香’的认识与你相同吗?”
年轻人又摇了摇头。此时,长者笑了,然后意味深长地说:“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芳香,你也一样呀,拥有自己的芳香。为什么你现在做的不像别人那么出色呢?那是因为你只是在看别人如何欣赏他们自己的芳香,而把你自己的芳香给忽视了。”整体感知全文后回答,标题“你有自己的芳香”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动物学家、画家、富商的共同之处是什么?长者为什么要带年轻人去拜访他们?
如果让你再为年轻人推选一个人问对方那个相同的问题,你将选择哪一类人呢?请仿照文中的回答写出他对芳香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你一定有过属于自己的芳香吧。请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出来,让我们一同陶醉分享。
阅读下面两篇现代文,完成第小题
一车煤的重量
这次小测试,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图文选择题。方框内画着一个车夫拉着一板车蜂窝煤沿街叫卖。问题是:一车煤大约有多重?选择答案有三个:A、100千克,B、10千克,C、1千克。
大部分同学都选填了正确答案A,唯有一个叫李梅子的小女生选择了C。我看着他的试卷只觉得好笑,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得连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了,一车煤怎么说也不止1千克呀。我用力在试卷上画了个“х”。
试卷发下去之后,我让孩子们自己好好检查一下,相互间对对正确答案,重点看看自己做错的题目,想一想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讲解试卷时,我把那道选择题写在黑板上,叫李梅子上来重新解答。这个害羞的小姑娘红着脸跑上来,拿起粉笔毫不犹豫地在括号内填了个C。
我不禁有些生气,问:“李梅子,你昨天没与同学对过答案吗?”
李梅子紧张地低着头,低声回答说:“我……对过了。”
“别人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是A。”
“你知道正确答案,为什么还要选A?”“我……”“你说,一车煤的重量能是1千克吗?”我加重语气问。“老师。”李梅子忽然抬起头来,倔强地望着我,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里竟有泪光闪动,“一车煤就是1千克嘛。”
“不对。”我拿着粉笔要改她写在黑板上的答案,“正确答案应该是A。”“不,就是C。”小家伙站到前挡住我,一张小脸蛋涨得通红,忽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边哭边撇着小嘴说,“就是1千克,就是1 千克嘛。”
这大出我的意料。我瞧着这个平时胆小害羞得连大声说话也不敢,这时却敢在课堂上顶撞老师的小姑娘心里又好气又好笑,说“好了,别哭了,这道题老师现在不讲了,下午叫你家长来学校一趟吧。”
她见我放下粉笔不再改写她的答案,这才擦着眼泪回到座位上。
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我正在办公室备课,忽听门口传来一阵咳嗽声,抬头一看,只见门口站着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男人,模样有些猥琐,正在大门边磨磨蹭蹭,不知该不该进来。
我有些奇怪,起身问:“您有事吗?”
他一脸赔着笑地说:“我找叶老师。”我说:“我就是,您是……?”
他说:“我姓李,是李梅子的爸爸。”
我想起上午的事,急忙把他让进屋。这时我才发现,他左腿有点残疾,走路一跛一跛的,脚上穿着一双旧胶鞋,鞋上沾满了黑糊糊的煤灰。我心里一动,给他倒了杯热茶,然后问他:“您现在在哪里工作呢?”
他嗫嚅着说:“我下岗都好几年了,千年在建筑工地打工时摔断了腿,梅子她妈又跟我离了婚,现在靠给煤厂拉煤出来卖过日子。”
我一怔,忽然明白过来,李梅子为什么要让一车煤等于1千克,那里面包含着一位不谙世事的女儿对辛劳的父亲最深最纯真的爱呀!
想起李梅子今天在课堂上对我的“顶撞”,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对于这个胆小害羞的小女生来说,这得鼓起多大勇气才能做到呀。
“您有一个好女儿。”我由衷地对他说,“李梅子同学在学校很听话,学习成绩十分优秀……”
“真的?那太感谢老师了。”李梅子的爸爸站起身高兴地搓着手,不知说什么才好,最后竟朝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文章第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文中李梅子哭着说的一句话“一车煤就是1千克嘛”该如何理解?
文中讲解试卷的场面很精彩,李梅子的外貌描写也很突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我”对李梅子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文章以李梅子的爸爸向“我”鞠了一躬结尾有什么作用?
“一车煤”在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记叙文《你在伞里吗》,完成小题。(13分)
你在伞里吗
白丽娜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读品》2008.1)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2分)
“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女儿。(2分)
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3分)
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你是怎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3分)
阅读与欣赏
(一)
①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秋天的大门。
②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③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④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⑤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⑥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⑦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⑧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我祝福秋天……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完成对本文内容的概括。
本文通过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为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文中说“它兼容四季”,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
作者选取了很多景、物表现秋的特色,你认为作者笔下最具秋的特色的景、物有哪些?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语言、修辞、构思等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任选其中的一点赏析。要求:能列举《春》这篇课文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