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澳大利亚人)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A.清政府保证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
| B.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人……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
| 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
|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其中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 B.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
|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
下面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③“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郡县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王位世袭 |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
|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 C.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
|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由此可知孙中山
| A.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 |
| B.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
| C.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
|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