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时期,自然神论者喜欢将上帝比喻成一个钟表匠,无需不断干涉被造物的世界,因为这世界可以按照上帝创造的理性与自然法则自行运转。这表明
① 启蒙运动受到自然科学的启示
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被揭示
③理性受到人们的尊崇
④启蒙思想已摆脱宗教的影响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有学者分析,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上层精英一直把民主看作洪水猛兽。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这些先哲们,对民主最大的恐惧是所谓“多数暴政”。而19世纪中期,“到处都在促进民主”。这位学者认为民主制度形成的动力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 B.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 |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D.欧洲君主制普遍瓦解 |
有历史研究者收集到了一则史料:苏格拉底朋友海尔莫盖尼斯说:“难道你看不出雅典人的法庭由于受到言辞的影响把无辜的人处死,而另一方面,由于言辞所引起的恻隐之心或由于申辩的人说话说的中听,也常把有罪的人释放吗?”由此得出结论较为科学合理的是()
A.雅典法庭无公平与正义 | B.辩论有害于民主 |
C.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 D.论证了君主专制合理性 |
“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宣布作为思想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下列各项中,对黑格尔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要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 | B.要关注人的尘世生活 |
C.强调知行合一 | D.强调人类的理性 |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勇敢是怯懦和卤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是()
A.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
B.“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
C.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普罗塔戈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
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 |
B.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
C.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
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