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密度公式ρ=m/V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某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 
| B.某种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 | 
| C.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 
| D.单位质量某种物质的体积越大,密度越大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就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人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他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俯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三十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二十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作品写战场交锋,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双方的对峙与两个人的交锋,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可谓别出心裁。 | 
| B.年仅二十三岁的 “他”,将“河”想象成恋人,对其向往之情就不再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 
| C.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们,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在,作品通过大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写出了界河带给将士们的痛苦与折磨。 | 
| D.作品善于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中去塑造,以“他”为代表的士兵,徘徊在军纪与人愿之间,既有普通人的情感,又须履行军人的职责,人物形象丰满,富于感染力。 | 
E.作品中主人公的死属于性格悲剧,一个战士若是优柔寡断,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必会为自身酿成灾难。在对敌斗争中,这是一个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小说中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的主人公“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但当他面对敌人的时候,明明“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他却“无论如何开不了枪”“实在无法扣动扳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主人公无法扣动扳机射杀敌人的原因。
结合本文的结尾,说说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并谈谈这一主题给你的启迪?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③,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④凭谁问,,。
 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雄姿英发。
 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⑦ 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⑧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本词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请抓住词中两处文字,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怀。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尤其为人称道。请你简要说说其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后面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明·李桢《六国论》)对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当:抵挡 | 
| B.窃怪天下之诸侯怪:责怪 | 
| C.以二国委秦委:对付 | 
| D.视秦无异也视:比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阴助其急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 B.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故为之文以志 | 
| C.①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D.①常为之深思远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 
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 
| 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 
| C.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 
|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 
| B.美国小说家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以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 
| C.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在《师说》中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 | 
|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作家,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