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后面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明·李桢《六国论》)对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当:抵挡 |
B.窃怪天下之诸侯怪:责怪 |
C.以二国委秦委:对付 |
D.视秦无异也视:比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阴助其急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B.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故为之文以志 |
C.①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①常为之深思远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
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
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
C.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选段,完成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日与其徒上高山同一类人 |
B.望西山,始指异之感到……奇异 |
C.外与天际交会 |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游览,指观赏 |
下列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C.自言本是京城女。 |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下列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觉而起,起而归漫漫而行 |
B.其高下之势其曲中规 |
C.故为之文以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柳宗元)物我两忘、出世超尘的句子是 ( )
A.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
B.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贺小传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③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④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②欻(xū):忽然。③阿:母亲。④勃勃:烟气向上的样子。⑤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长吉之事尢备备:详细 |
B.过亦不复省省:察看 |
C.长吉竟死竟:竟然 |
D.帝独重之重:重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李长吉集叙为刎颈之交 |
B.阿弥老且病吾今且报府 |
C.天苍苍而高也吾尝终日而思 |
D.闻行车嘒管之声欲诛有功之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身体细瘦,二眉相通,手指很长,勤奋刻苦读书,写作速度很快。 |
B.李贺治学严谨,只要不是大醉或吊丧,他总在认真地修改平时的创作。 |
C.李贺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曾向绯衣人使者叩头求饶免死。 |
D.李贺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怀才不遇,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 |
把原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2)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小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孔子与孟子共同的观点。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分别谈谈对上述两则材料中所反映出的政治观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阮光禄书(清·侯方域)
执事,仆之父行也。神宗之末,与大人同朝,相得甚欢。其后乃有欲终事执事而不能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大人削官归,仆时方少,每侍,未尝不念执事之才而嗟惜者弥日。及仆稍长,知读书,求友金陵,将戒途①,而大人送之曰:“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汝至,当以为师。又有老友方公孔炤,汝当持刺拜于床下。”语不及执事。及至金陵,仅见方公。执事与方公,同为父行,理当谒,然而不敢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
忽一日,有王将军过仆甚恭。每一至,必邀仆为诗歌,既得之,必喜,而为仆贳②酒奏伎,招游舫,携山屐,殷殷积日不倦。仆初不解,既而疑以问将军。将军乃屏人以告仆曰:“是皆阮光禄所愿纳交于君者也,光禄方为诸君所诟。诸君者,陈君定生、吴君次尾。此二子,皆为君之友。愿君道之以光禄之意,庶稍湔③乎。”仆敛容谢之曰:“光禄身为贵卿,又不少佳宾客,足自娱,安用此二三书生为哉。仆道之两君,必重为两君所绝。若仆独私从光禄游,又窃恐无益光禄。辱相款八日,意良厚,然不得不绝矣。”
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曰:“左将军④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左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与左诚有旧,亦已奉熊尚书之教,驰书止之,其心事尚不可知。若其犯顺,则贼也;仆诚应之于内,亦贼也。士君子稍知礼义,何至甘心作贼!
窃怪执事常愿下交天下士,而展转蹉跎,乃至嫁祸而灭人之族,亦甚违其本念。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果悔且改,静待之数年,心事未必不暴白。心事果暴白,天下士未必不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仆果见天下士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亦必且随属其后,长揖谢过,岂为晚乎?
仆今已遭乱无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独惜执事忮⑤机一动,长伏草莽则已,万一复得志,必至杀尽天下士以酬其宿所不快,则是使天下士终不复至执事之门,而后世操简书以议执事者,不能如仆之词微而义婉也。仆且去,可以不言,然恐执事不察,终谓仆于长者傲,故敢述其区区,不宣。——选自《四部备要》本《壮悔堂文集》
[注]①戒途:出发②贳(shì):赊③湔(jiān):洗濯④左将军:此时为朝廷叛将⑤忮(zhì):嫉妒。下列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执事,仆之父行也行,同辈 |
B.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重,想念 |
C.有王将军过仆甚恭过,拜访 |
D.终谓仆于长者傲谓,以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将戒途,而大人送之曰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B.①每一至,必邀仆为诗歌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C.①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
D.①果悔且改,静待之数年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当年父亲嘱咐自己到金陵要拜访的人时没有提到阮光禄,说明父亲并不欣赏阮光禄的人品德性。 |
B.从此信中看出,阮光禄善于使用手段拉拢作者,想让作者去同有关人士说情解释,以表明自己是清白的。 |
C.当作者明白王将军的意图时,感谢厚待的话语中主要为阮光禄着想,才不得不恳切表示同阮光禄断绝关系。 |
D.文章最后一段告诫阮光禄,并写出我与后世议者对光禄的不同态度,提醒阮光禄善待天下士,不要留下骂名。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左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将军乃屏人以告仆曰:“是皆阮光禄所愿纳交于君者也,光禄方为诸君所诟。”
(2)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