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小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孔子与孟子共同的观点。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分别谈谈对上述两则材料中所反映出的政治观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题3分,共12分)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帝)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所荐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皆有闻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迫逼,令其转徙卒:通“猝”,突然
B.太府之帛为殚:竭尽
C.帝其直嘉:赞赏
D.从猎渭川,献诗以讽:讽刺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为政养人本也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B.①陛下欲何方赈之②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①宋璟闻叹曰②王笑不言
D.①后皆有闻时②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知古忠直进谏的一组是
①不作无益害有益②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
③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④从猎渭川,献诗以讽
⑤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⑥兼之者其魏公乎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等官职。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适逢造观,劳民伤财,他为此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魏知古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在担任侍中期间,他多次受到封地和财物的赏赐。又因主持东都吏部选事,赐衣一套。此后皇帝待他恩意更厚。
D.魏知古品格高尚,能推举贤能。他之前推荐的很多官员,后来都名噪一时。开元三年去世,宋璟听说后感叹他是正直和仁爱兼而有之的典范。

将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
(2) 弱则顺伏,强则骄逆,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清之,字德源,又字文叔。少从楼昉学,能文,楼钥亟加称赏。嘉泰二年,入太学。十年,登进士第,调峡州教授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且曰:“他日愿以二子相累。”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曰:“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理宗即帝位,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帝问外人因阁子库进丝履有谤议,清之言:“禁中服用颇事新洁者。”帝曰:“故事,月进鞋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清之奏:“孝宗继高宗,故俭德易章,陛下继宁考[注],故俭德难著。宁考自奉如寒士,衣领重浣,革舄[注]屡补,今欲俭德著闻,须过于宁考方可。”帝嘉纳。
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核其犯科者追理,[注]误者悉蠲[注]之,全活甚众。沿江算舟之赋素重,清之次第停罢,如池之雁义有大法场之目,其钱分隶诸司,清之奏罢其并缘渔取者,盖数倍公家之入,合分隶者从朝廷偿之。报下,清之方与客饮,举杯曰:“今日饮此酒殊快!”
十一月丁酉,退朝感寒疾,危甚,犹以未得雪为忧。俄大雪,起曰:“百官贺雪,上必甚喜。”命掬雪床前观之。累奏乞罢政,不允,奏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进封齐国公致仕。卒,遗表闻,帝震悼,辍朝三日,特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赐谥忠定。
清之不好立异,汤巾尝论事侵清之,及清之再相,巾求去,清之曰:“己欲作君子,使谁为小人。”力挽留之。徐清叟尝论列清之,乃引之共政。赵葵视师年余,乞罢,上未有以处之,清之曰:“非使作相不足以酬劳,陛下岂以臣故耶?臣必不因葵来遽引退,臣愿为左,使葵居右。”上讫从之,然葵竟不果来。
(选自《宋史•郑清之传》,有删改)
【注】[宁考]即亡父。 [舄] xì①鞋;②同“潟”;③姓。 [罣]guà同“挂”。
[蠲] juān①除去,免除; ②显示,昭明; ③古同“涓”,清洁;④古代称一种多足虫。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B.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C.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D.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唐代改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丁酉,古时计时方法。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至今仍在沿用。文中“丁酉”是指这年的十一月为丁酉月。
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郑清之从小就能写文章,受到楼钥赏识。调任峡州教授之后,向统帅赵方汇报事情,赵方置办酒席款待他,并准备将儿子托付给他。
B.嘉泰年间,郑清之被授予诸王宫大小教授之职,升为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崇政殿说书,后来向皇上建议要俭以养德,崇尚简朴之风,受到皇上的嘉许。
C.郑清之依法处理了盐商违法之事后,并依次废去长江沿岸很重的船税,还建议朝廷补偿归属各衙门的钱,获得了朝廷同意。
D.郑清之不喜欢树立异己。他先后挽留汤巾、徐清叟这些与他有矛盾的人一起共事,并向皇上建议赵葵担任宰相。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故事,月进鞋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

(2) 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核其犯科者追理。

阅读下列儒家文典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子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荀子·子道》)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
(1)、综合比较三则材料,解读其中观点的相同与相异



(2)、如何看待荀子倡导的“从义不从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驳《复仇议》
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圭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对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昔日无为贼虐 ,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世。若日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 )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 )求其端,( )刑礼( )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难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以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于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选自《柳宗元集》)字数803)
①贼虐:残害。②刺谳(yàn):审理判罪。③调人:周代官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诛其可旌,兹谓滥,刑甚矣黩:轻率,任意
旌其可诛,兹谓,坏礼甚矣僭:超出本分
C.将之不暇,而又何诛焉谢:感谢
D.臣窃独之过:认为……错误,失当。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向使刺谳()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求其端,()刑礼()用,判然离矣。

A.之 则 且 其 B.其则且之
C.其而则之 D.之而则其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A.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B.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C.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D.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作者在文中全力反驳了陈子昂在《复仇议状》中主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
B.作者认为,“礼”和“刑”的共同作用,就是“防乱”,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双保险,两者不可分而自治,背道而驰。
C.作者认为元庆复仇是克尽孝道,为义而死;由此推知元庆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他不会把王法当作仇敌,推论出诛杀和表彰二者并行的做法是荒谬的。
D.文章虽然从维护封建的“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


(2)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


(3)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
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下列对文中面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译文: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