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为我国某地区某日等温面(气温值相等点构成的面)和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甲、乙两处
A.甲处气温、气压均高于乙处 |
B.甲处气温高于乙处,气压低于乙处 |
C.甲处气温、气压均低于乙处 |
D.甲处气温低于乙处,气压高于乙处 |
该天气系统属于形成
A.伏旱天气的副热带高压 |
B.寒潮天气的亚洲高压 |
C.雷电暴雨天气的热低压 |
D.梅雨天气的准静止锋 |
在该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特点是
A.炎热干燥 | B.寒冷干燥 |
C.高温多雨 | D.寒冷多雨 |
该图示意某地锋面过境时等温面分布情况。读图回答问题。该锋面为
A.北半球冷锋 | B.北半球暖锋 |
C.南半球冷锋 | D.南半球暖锋 |
甲、乙、丙、丁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甲、乙、丙、丁四处,位于冷气团中的有
A.一处 | B.两处 | C.三处 | D.四处 |
该图为南半球某地区图,图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等压线,实线表示等高线,R1为输水管道,R2、R3为天然河流,L地剖地剖面可见某地质构造,读图回答问题。图示时刻
A.甲地降水概率人于乙地 |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
C.甲地吹偏东风 | D.乙地吹偏北风 |
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L地为“向斜成谷” | B.R1可自流输水 |
C.近地面气流辐散 | D.R2西流补给R3 |
2011年我国因大雨而发生内涝的城市将近20座,且城市内涝严重。据此回答问题。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都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 |
B.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 |
C.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 |
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
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同,“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堵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④排水系统能力弱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②③⑤ |
下列不属于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措施是
A.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
B.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
C.城市排水系统标准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
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以降低人口密度 |
读某地不同时间段城区范围变化及对应的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甲、乙两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 B.河流 | C.矿产 | D.气候 |
该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是
①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②城市化水平提高③城市人口总量减小
④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⑤阶段II到阶段III城市化速度加快
A.①②③ | B.①②⑤ | C.①②④ | D.②④⑤ |
如果用坐标图表示阶段II城市甲边缘区植被的生长期情况,下列选项与实际相等的是
所给两图分别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问题。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 |
B.M地7月受下沉气流影响 |
C.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加湿作用 |
D.M地1月受下沉气流影响 |
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M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B.山脉右侧自然带成因主要为距离海洋远 |
C.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
D.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