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叙文,完成小题。
风景树
张鸣跃
第一次看见那棵树时,我以为是棵死树,知青们都以为是棵死树。
那棵树在黄土高坡坡头一片乱石岗的中间,孤伶伶地定在那里,几搂粗的树干,几丈高处斜出几股分枝,酷像一只向上抓的巨大的枯手,没几个枝叉,通身铁灰色,无一片叶,纹丝不动。而周围正是春天,麦浪槐林野花嫩草,此树便死沉的有点恐怖。知青们也都在初来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阶段,从好风景好空气中跑过来,打量一眼,就又跑进风景里去了。
知青们住的是连墙土屋,一起上工,轮流做饭。很快,大家都不再豪言壮语了,仅仅是天天上工的那种苦累,就可以让“知识人”的肉体和精神一起趴下。我是知青组长,有一天我装病不出工,队长来看我。
队长是个烈性汉子,一把拉起我,说:“别装了,我带你去看风景吧!”我没想到,他是带我去看那棵死树。我笑:“死树有啥好看的!”他吼:“放屁!这是活得最旺的一棵树,世上的树全死了它也不会死,它叫风景树!”
我很吃惊,还有这样的“风景”树?他说,只有叶有花的那叫假风景,就像刚下乡时的知青;这树才是真风景,就是人间活景的意思,当初山前全是乱石岗时,有不少这种树,那是万物的活精灵,后来就只剩下这一棵,它长得很慢,几百年也看不出动静,山里有过数次万物尽灭的大灾难,灾难过后,就只有这棵树活着!
我听出一种图腾之意,心中悄然震撼。
那天早上出工时,狂风突起,顷刻有大树的巨枝戛然折断,只听满山风吼,飞沙走石。我忽然想到了那棵树,一种见识精灵的巨大冲动,让我发疯似的跑向乱石岗,一次次被狂风刮得打着旋儿倒退,但我还是跑到了,站定了。
我看见了风景树。A它竟连摇摆都没有,如故地定在那里,只有如手的枯枝在风中微微摇动,就像和风戏逗打招呼一般。
我大叫起来,兽般地嚎叫,因为没有语言可以表达我的震撼!
这种风叫钻山风,很快就停息了。B山上的槐林大片大片地倒下,不少被连根拔起,乱石岗本无遮拦,风停之后全变了模样,沙石杂物全没了,地表之下的大石还在,大石之间是空无一物的沟沟壑壑。只有风景树还是老模老样,不过也让我看到了它的根,比树干还要粗壮的根,在大石之间无穷无尽地绵延曲伸,伸向更深处的沙土,呈现出鲜红如血的生命!
我终有所悟。就在我沉吟时,肩膀被人重重地拍了一下。是队长,铁塔般站在我身后,微笑。我还没说话,他给我一把砍刀,指了指树:“去试试!”我疑惑,摇头。他大笑:“去吧!试试!”
我慢慢走近树,试着砍了一下,“当”的一声,刀落地了,手麻木了。我惊呆了,这哪里是树,简直就是石头,不,是钢铁!
队长拾起砍刀,大吼一声砍下去,这才有了刀入木质的脆响,也只砍出一道印。我看见了,有暗红色的汁液溢了出来,顺着刀口下流,好旺!队长对我说:“明白了吧?它是活的!”
它岂止是活的!
我对下乡乃至人生的思考就是从那棵树真正开始的。我开始拼力以那棵树的姿态影响我的知青同志们,我带他们无数次地去看那棵树,风里,雨里,快倒下时的挣扎里。直到回城之后多年,我还经常和妻儿一起去看那棵树。
我的根是那棵树,我一直在写那棵树。那棵树其实也就是养活了我们所有人的农民,几千年来,世道颠荡改朝换代死去活来,最后都是在农民这块不死的基地上再爬起来。物化竞奇的现代,在土地之上演变着“石头的史诗”,其根其魂仍是这万古不变的“风景树”!
(选自2009年第10期《思维与智慧》).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对风景树的思想感情是怎么变化的。
.第一次看见那棵树时,“我”和知青们为什么都以为它是一棵死树?
.“我”和知青们都以为的一棵死树,为什么被称作“风景树”?
.文中画线句子A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批注,是一种最常用的读书方法,是给文章加上批语和注释。试联系语境,给文中画线句子B作批注,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结尾写道:那棵树其实也就是养活了我们所有人的农民。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阅读《假如月亮不见了》。(8分)
假如月亮不见了
①假如月亮不见了,假如地球没有月亮陪伴,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②地球能够适应人类的生存,有一个前提非常重要:地球的南北轴基本上是稳定的,这使得地球的南极、北极得以固定,地球上的气候相对稳定,一切动植物都在相对稳定的气候中生长。而这一切,必须归功于月亮。地球的自转和月亮围绕地球的旋转,使地球和月亮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月亮就是地球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月亮,后果会很严重。地球的南北轴会发生严重偏移,最大的偏移角度可能会达到90度。也就是说,南极、北极会变成赤道,赤道会变成南北极。如此一来,地球的气候彻底混乱,人类即便还能在地球上生存,也得经常搬家、迁徙。就算地轴偏移没那么大,几度的偏移也有可能使现在北极圈的极寒地区在加拿大、俄罗斯之间不断移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曾经是风调雨顺的地区,由于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地轴小小的偏移,才形成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少有人住,而那个偏移只有1度。
③然而,我们在庆幸地球能拥有一颗月亮时,有一个事实正在发生着:月亮正以每年不到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未来月亮离地球会比现在远得多,地球甚至可能彻底失去月亮。
④月亮离地球的远近,对于地球会有什么影响?它会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科学家认为,地球早期,一天的时间比现在要短,最短可能只有8小时。未来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地球每天的时间,就会超过24小时!那时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时间睡觉了,但这只是一个幽默。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地球的稳定性将越来越差,地轴的大幅度偏移,会随着月亮的远去而逐步呈现。虽然那将是非常非常遥远的未来发生的事情,但已经有科学家开始为此设计解决方案了。
⑥总之,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有月亮相伴,实在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填空。
文段中撒哈拉沙漠的事例告诉我们:,作者列举这个事例是为了说明:。 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说出第③段画线句中“正以每年不到4厘米的速度”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下面的材料印证了选文中的什么内容?
【材料】鹦鹉螺的贝壳上有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 一个月形成一隔。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鹦鹉螺每一隔里生长线的数目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天数恰好相同。现在鹦鹉螺每一隔的生长线在30条左右,而古鹦鹉螺化石显示:在距今约1.37亿年前的白垩纪,鹦鹉螺每一隔的生长线是22条;在距今约2.8亿年前的侏罗纪,每一隔的生长线是18条,到距今约4.2亿年前的奥陶纪,每一隔的生长线是9条,也就是说,那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要9天,算起来,那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仅为现在的43%。
阅读《放花盒》。
放花盒
肖复兴
①如今过年有些地方放爆竹、放烟花,放得越来越高级,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震耳欲聋。但是,如今几乎看不到放花盒子的了。
②有时候,我会想,其实,那时候放花盒子才是一种讲究呢。如今放的爆竹再多,烟雾遮星蔽月,弥漫整个夜空,把各种新式的包括高科技的烟花放得个火树银花不夜天,不过是有些财大气粗,有些自以为是罢了。传统里好多的玩意儿,不见得比现在的高科技的差。在民俗中,许多玩意儿,越老越是个宝。
③在老北京,起码在我小时候,还讲究放花盒子,人们简化它,就叫放盒子。那是一种把烟花和鞭炮合在一起放的种类,两者结合,彼此呼应,相互的功能作用整合在一起,像是音乐里二重唱,或是菜肴里的烧两样、鸳鸯火锅。可以说,它是鞭炮和烟花的升级版。
④清时有竹枝词专写放盒子:“花灯彻夜是元宵,盒架高支望去遥,最怕层层分不断,连皮带骨一起烧。”当然,这是说的那种制造不好的盒子,一层层分别不出来,像是着火一样立刻把几层楼一股脑地烧掉。制造精良的盒子,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景,每一层展现的都是花样迭出,需要轻吟慢板,怎么可以瞬间就水流花谢呢?
⑤民国时也有写放盒子的竹枝词,就要高级得多了:“九隆花盒早著名,美丽花样整四层,若问四层为何物,一字一楼二连灯。”这里说的“一字一楼”,指的是每放一层的时候,会从盒子里飞迸出一幅大喜字,例如福禄寿喜之类的拜年话。
⑥放盒子,有时候,会像变戏法一样,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好的花盒子里,连买的人、放的人,也不知晓,就像看一部悬疑片,人们都等着看下一层盒子里会飞迸出什么新奇的玩意儿。
⑦放盒子,比放爆竹和放烟花要复杂。得先要架起一个不小的铁架子,那是它施展腰身的舞台。六角形、八角形的大盒子,一层一层地码在架子上,再把架子挂起来,那盒子里都是礼花和爆竹,第一层是礼花,第二层是花炮,第三层是蹦出来的人物画面……少的也有三四层,多的有十几层,点燃起来,一层一层分别飞上天空,纷呈着不同的缤纷情景,像是一台晚会,一个个节目次第出场,给你一个个不同的惊喜。那当然比一般放烟花或爆竹要堂皇得多了,像是小型的烟火晚会,常常会围上许多人驻足观看。
⑧金受申老先生《老北京的生活》一书里,称放盒子为“花盒”。金先生是见多识广的老北京通,据金先生讲,民国时期,在公园里和商店前,过年的时候,放完花炮之后,为了答谢和吸引顾客,表示诚意,一般还要放一两个花盒点缀一下。我猜想,那架势像是唱戏得请一两位名角最后出来压场一样,是仅仅靠放爆竹不可同日而语的。那劲头,一定是各家店铺有各家的绝活儿,不会雷同,让人们大饱眼福,让这一年的春节一下子活色生香,有情有义起来。
⑨春节,历史积淀下来沉甸甸的民俗里,含有民族的情感,也含有传统的艺术,还有我们民间的智慧。 阅读文章第③~⑦段,概括老北京“花盒子”都有哪些特点。
第⑧段作者说放花盒“让这一年的春节一下子活色生香,有情有义起来”,请结合文章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对传统的花盒和现今的爆竹烟花各有什么看法,对此你怎么评价?请简要阐明理由。(不超过140字)
根据表格内容,填写表格中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内容。
鲁迅作品 |
人物描写 |
人物特点评点 |
《阿长与<山海经>》 |
(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
② |
《藤野先生》 |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
③ |
《①》 |
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
④ |
①②
③④
阅读下文。
随风吹笛(林清玄)
(1)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2)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3)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4)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5)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6)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7)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8)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9)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10)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11)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12)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13)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14)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15)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2分)
阅读(1)一(3)段,请概括风雨中笛声的特点。(3分)
.你如何理解第(14)段中划横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
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请简要写出作者雨天听竹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四个过程。(3分)
作者通过 “随风吹笛”体验了大自然的美好,你是否也曾亲近过大自然?说一说你的体会。 (3分)
阅读《海燕》选段。
①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②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③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④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⑤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⑥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⑦一堆堆乌云,像黑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⑧——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⑨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⑩——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第②段“抱”“摔”等几个动词,把狂风化,突出了它的气焰。
海燕的动作,从“冲向乌云”到“穿过乌云”,从“碰着波浪”到“掠起波浪的飞沫”,更显示出海燕的。海燕的声音,从“叫喊”到“大笑”再到“号叫”,显示出了海燕的革命乐观精神和气概。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用了何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文中的“大海”和“暴风雨”各有什么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