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下面各项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衣带渐宽终不,为伊消得人憔悴 |
B.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D.天时日事人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国家组织人力开垦了“北大荒”,使之成为年生产商品粮70亿公斤的“北大仓”。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频繁的旱涝灾害,水土流失。现在国家决定实施退耕还林,重造一个“北大荒”。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
C.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着客观世界 |
D.事物的发展总是循环往复的 |
“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
从哲学角度看,“一手抓经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一手抓社会救助,通过社会力量扶贫帮困”的决策的提出,说明正确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B.矛盾的主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
C.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
D.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最初是微粒说,它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光现象,但说明不了光的衍射、干涉和它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等现象,因而产生了波动说,但波动说解释不了光电现象,后来又被认为光是微粒性和波动性的统一的波粒二相说所代替。光的波粒二相性说明
A.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 |
B.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
C.真理与谬误没有严格的区别 |
D.理论创新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这表明
A.艺术家的意识要源于艺术家自身的创作 |
B.艺术家的意识,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
C.艺术家的意识是一种感性认识 |
D.艺术家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