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
B. |
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
C. |
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
D. |
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
(2)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有人说艾青这两首诗中的“煤”和“礁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请你简要分析。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春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7月25日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题目。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从“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三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王维的 心境。
(2)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最喜欢上面哪首诗中的“诗画”之境?请简要分析。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图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
B. |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
C. |
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
D. |
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
(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