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其中“百家争鸣”的含义是
| A.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讨论 |
| B.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
| C.鼓励各种戏剧流派的创新发展 |
| D.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 |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
|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
| C.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
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该文中所说的“事件”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 B.传统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
| 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 D.清政府维护男尊女卑的传统 |
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至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 A.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
| B.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
|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
|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