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日:“岁②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日:“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日:“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顾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发,启封。②岁:年成,收成。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
①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使____
②使者不   说____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
苟无民,何以有君?
、赵威后说的“本”和“末”在文中是指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从“书未发”赵威后即询问齐使看,她是一个热情、不懂礼仪的人。
B.从“使者不说”并发问赵威后看,他是一个虽鲁莽怛能据理力争的人。
C.从赵威后与使者对话中,可看出她是一个有民贵君轻思想的人。
D.文章紧扣题目中“问”字,把一个咄咄逼人的赵威后形象跃然纸上。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养济群族之人

济:救济

B.葬者如再嫁之数

数:计算

C.尝有志于是矣

志:志向

D.惟以施贫活族之义

活:使……存活

(2)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3)范文正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管理

B.见往事耳

见:了解

C.及鲁肃过寻阳

过:经过

D.即更刮目相待

待:看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刀劈狼首

B.蒙乃始就学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下车引之

D.结友而别

人不知而不愠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进步巨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B.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C.文章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D.吕蒙读书的功效主要通过鲁肃从侧面展现,他的惊叹衬托出吕蒙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文言文阅读。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茬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褒赏篇》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公少有大志

少时,一狼径去

B.汝但出外留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与母湛氏同居

居十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吾自为计

自三峡七百里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它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相谈甚欢。竟然忘记了路的远近。

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②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请广于君

推而广之

广开言路

大庭广众

B.以大易小

轻而易举

平易近人

易如反掌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欲擒故纵

畅所欲言

欲盖弥彰

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闻风丧胆

闻鸡起舞

闻名遐迩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终守之/已而之细柳军

B.安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

C.以头抢地尔/不以物喜

D.而君逆寡人者/人不知而不愠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选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庭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

D.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向秦王暗示了自己将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请对链接材料中晏婴的语言艺术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示例:

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句子:  

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明]杨廷和

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 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 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

(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A.以书与图来 予记之

属:通"嘱",嘱托

B. 于官道者为门

临:靠近

C.夫世 子美者

称:称赞

D.轩然与之

并:合并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译文:   

②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译文:   

(3)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作者认为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并就其中作者强调的一点,举出一例初中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