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下列各项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 |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C.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 |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
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A.鼓励垦荒,扩大播种面积 | 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
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 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
下图中书法的特点应该是
A.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
B.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
C.兼具规矩和放纵,雅俗共赏 |
D.造型准确,线条流畅,以意传神 |
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
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 | 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 |
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 | 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 |
2007年7月,《张学良口述历史》出版。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口述历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A.当事人的所见所闻,是价值很高的一手史料 |
B.通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和问题 |
C.对政治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作用很大 |
D.是对文字记载历史的唯一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