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2月,刘少奇针对革命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这一判断( )
| 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
| 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 |
| 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
| 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
|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下列哪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灵渠 | D.芍陂 |
下列引文能够反映出井田制实质的是( )
| A.“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 B.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
|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