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
1911年11月20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倡导民主立宪有2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3篇。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
B.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 |
C.政府对民间言论包容程度有所提高 |
D.《大公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 |
文学作品虽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必须准确适度。下图所示资料卡片里的内容
①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官员纷纷弃官经商的信息
②证明了明清时西南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某些乡宦价值取向的变动
④可用于研究当时四川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
A.天人感应 | B.格物致知 |
C.知行合一 | D.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 |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 | B.器物的现代化 |
C.精神的现代化 | D.制度的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