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籍记载:帝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微”,封为子爵,名启;因启的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纣王),因其母是正宫,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这说明
A.殷商后期实行兄终弟及制 | B.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
C.殷商实行“传长不传贤” | D.殷商时期宗法与分封互为表里 |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宋濂在《元史·百官志》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登用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 |
B.反映了当时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
C.行省、路、府、州、县长官为蒙古人与汉人且掌握实权 |
D.元朝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 |
阅读下列不同时代生产发展速度的数据表,它深刻的揭示出
A.人类文明分成四个阶段 | B.社会生产力匀速上升 |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D.生产发展存在平均速度 |
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 | B.儒家、道家 | C.墨家、儒家 | D.法家、道家 |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