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中国。此阶段,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那里面人物的着装和专门开辟的时装专栏间接地影响着中国大众。对此评论不妥的是( )
A.当时的服装没有美化功能 | B.服装亦可表达政治倾向 |
C.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 | D.反映当时社会主义国际阵容较为稳定 |
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A.“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
C.“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C.迫使清帝退位 |
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
A.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
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
C.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
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 B.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
C.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 D.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