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A.“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
C.“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反映了孙中山
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 |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 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 |
下表为英国议会立法状况统计表,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时间 |
议会通过的法案数 |
每次议会会议立法数 |
1660—1684年 |
533 |
|
1689—1702年 |
809 |
62 |
1760—1820年 |
254 |
①护国主政体结束后确立了议会主权
②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后议会地位提高
③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议会立法数量大增
④议会改革提高了立法数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臣交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绵祸八十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由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势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下列各项,符合康有为本意的是
①认为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
②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
③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
④认为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致君臣交祸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②③④ | D.②④ |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指出:“世界上每一个政府中都有人类弱点的痕迹,都有腐败蜕化的苗子……一个政府如果仅仅是委托给人民的统治者,必然会蜕化变质。”他强调了
A.腐败是政府的天性 | B.权力制衡的必要性 |
C.政府主权归属人民 | D.实行代议制的局限 |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
B.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
C.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
D.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