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封建生产关系确立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A.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 B.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 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
【原创】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下了多项第一:物价改革、住房改革、股份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经国务院批准,公司税率仅仅为15﹪,而在中国其他地方,企业税率高达55﹪。内地外资企业税率也仅为33﹪,赢利后两年中减税50﹪。上述材料表明深圳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位置优越 | B.经济基础好 |
C.国家政策优惠 | D.科技发达 |
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云说:“计划是鸟笼,市场是小鸟”。该材料说明
A.计划与市场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手段 |
B.计划经济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C.市场经济必须服从于计划经济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计划经济 |
【原创】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以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彰显了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辛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助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
C.计划经济体制已不符合生产力发展,应该抛弃 |
D.我国正努力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端的经济体制 |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