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模式 | D.赫鲁晓夫改革 |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洛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登堡、巴登……不来梅和汉堡”等邦()
| A.拥有独立海军舰队 | B.可以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 |
| C.享有一些自治权 | D.有权任命联邦议会的主席 |
欧洲部分哲学家特别强调学习“修辞学”。所谓“修辞学”就是“不知道对与错、高尚与卑劣、正义与非正义,却发明了一种就这些事情说服听众的技艺,因此,尽管他对这些事情无知,却能在无知者中间显得比专家们更有知识”。他们的代表人物是()
| A.苏格拉底 | B.普罗泰格拉 | C.孟德斯鸠 | D.康德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革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从1919年开始已酝酿了30年),这反而使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更接近了。”这说明()
| A.美国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 B.马克思主义通过五四运动传入中国 |
| C.中美政治理念趋向相互认同 | D.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国际视野 |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集有中央及地方军政要员参加的国防会议,讨论了《国军作战指导计划》,正式确定了“抗战到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的基本战略方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确定了持久抗战战略 | B.国民政府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
| C.国民党军队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 D.国民政府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
《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