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二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三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6分)
(2)材料一与材料三的评价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6分)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俄国的时候,启蒙运动正在风行欧洲大陆。法国的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倡导的民主和法制观念,逐步深入到许多欧洲人的思想中。女皇以一种近乎崇拜的心态看待这些启蒙思想家。她给伏尔泰的信中说:“从17岁起,我能自由地支配我的时间以来,您的著作是我最好的师友。”
她是在俄国开始普及教育,然后我们也知道,就是俄国的文学,尤其是俄国的女性文学,实际上就是从叶卡捷琳娜开始的,……所以这个人在文化方面对俄罗斯肯定是有贡献的,一般的人也认为,她是非常开明的一个君主。
材料二 为了筹措教育经费,叶卡捷琳娜二世放弃了皇室基金,这笔沙皇的个人经费大约占当时整个俄国国家支出的十三分之一。……斯莫尔尼学院是俄罗斯第一所女子学院。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看来,要使一个国家的公民变得理想而完善,就要依靠每一个人的第一个老师——母亲。1775年,在每一个省会城市都建立了四年制的学校。而在各省的县城里面则建立了两年制的学校,在18世纪末,全国有两万多学生在这些学校里学习。……176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的第五个年头,她开始推行自己改革中最关键的一步,她要将欧洲的法制引入俄国。她花了两年时间亲笔起草了《法典起草指导书》,这部长达600页的《指导书》中,通篇浮现着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她宣称:“我需要人人遵守法律,但不需要奴役。”也许是时代的变化,叶卡捷琳娜二世试图采用和彼得大帝不同的方式来推进改革。
材料三 因为俄罗斯的统治者并不愿意给占人口大多数的农奴以法律地位。在当时,农奴是可以像物品一样被买卖的。……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和巩固,与俄国劳动力资源稀缺有关。在彼得大帝时期,全国的人口不到1600万,而俄罗斯又拥有广阔的未开发的土地。农民不堪地主剥削时往往会选择逃走。由于人口的大量逃亡,莫斯科在历史上曾两度变为空城。为了维持统治,统治者只能用强迫的方式把农民像奴隶一样束缚在土地上。标榜自由和人权、一心要改革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又一个路口上再次遭遇到传统和现代的矛盾,确切地说,是遭遇到农奴制和工业化的矛盾。她能不能往前走一步,废除掉农奴制呢?要废除它,不可能。如果要在当时废除它,必定要危及沙皇的统治,危及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的统治基础。
材料四 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没有改变俄国社会的实质。靠君主本人来推动的改革不可能用来推翻自己。所以,当叶卡捷琳娜二世听到法国革命的消息后,她公开指责启蒙思想是“法兰西的瘟疫”。为了建立帝国,女皇把更多的人变成了农奴。和彼得大帝时代不同的是,女皇给了贵族们更多的自由,因为女皇需要他们的支持。贵族也是人,他们也需要自由。叶卡捷琳娜给了他们这些自由,这是俄罗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而这些在彼得时代,是完全被禁止和镇压的。这位以彼得大帝继承者自居的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采用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方式,追求俄罗斯的强大。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的34年时间里,俄罗斯帝国从土耳其手中夺得了通往黑海的入海口,三次瓜分波兰,18世纪80年代,叶卡捷琳娜宣布: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归属俄国版图。俄国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女皇本人则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君主。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君主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叶卡捷琳娜为什么说启蒙思想是法国的瘟疫?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德意志帝国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2)依据材料二与材料三内容及所这知识,回答德国的政体比材料一二中的政体先进吗?试说明理由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l870年回到香港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1897年病逝,王韬走完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王韬的这些著作为国人载来从古希腊到19世纪帝国主义战争期间世界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法律、新闻、教育、民俗等各种新知,从其论点和阐述中可以看到王韬的人生轨迹:“他的一生深深地卷入了中国从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中,他生活在四书五经的氛围中,是在这种传统文化中生长和受到教育的。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很快突破了那种狭窄地域,大胆地跨进了那些因被西方侵略而形成的新区域,他在上海和香港的几乎所有成年的五十五年生活中,在输入西方文化并使之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近代风云人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作者是怎样评价王韬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韬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9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明治宪法,又名大日本帝国宪法,颁行于l889年,是日本的首部现代宪法。在明治维新时期获通过,是根据普鲁士模式建立出来的一套君主立宪制。在该宪法中,天皇是一位活跃的统治者并拥有相当的政治权力,但国家财政预算的批核权力却在国会手上。
现行的《日本国宪法》自1947年5月3日起实施。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它规定,日本国实行以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无权参与国政;“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日本国国家议会称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众议院,定员480名,任期4年。国会可通过内阁不信任案,首相有权提前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
——整理自《日本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l947年日本昭和宪法与日本l889年宪法的不同。(4分)
(2)材料中的规定体现了日本现行宪法的哪些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最重科,上下隔闲人心涣。l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二夫守祖宗之成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易其法,而能保其地,孰为得失?狃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郑观应、康有为二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8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哪些主张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反映的实质是什么?(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