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戈拉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斯多德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C.“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趋势的是
历史学家费孝通说:“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现在利用动力的机器用不上,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技术不能改良,农民们要凭赤手赤,足在田里劳作,农业里拖住了大量人口,农民的生活程度也终是在饥饿线上挣扎。”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
B.古代铁犁牛耕并未真正普及 |
C.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
D.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趋势 |
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可见,“集约化农业”的主要特征是
A.精耕细作 | B.广种薄收 |
C.集体耕作 | D.自给自足 |
读图,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分布更多的城市,显示当时政治经济重心在北方 |
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
C.城市的发展反映当时国泰民安 |
D.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