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版主在党建论坛上发表了一个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讨论帖,很多网友进行了跟帖,其中与主题讨论不相符合的内容是
A.邓小平理论诞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
B.《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是体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著作 |
C.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D.“社会主义本质”、“一国两制”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
如图,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A.契约立国 | B.人民主权 | C.君主立宪 | D.以法治国 |
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②③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