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题(共12分)
野蔷薇苔野蔷薇的花多姿多彩,好看得很,并且,野蔷薇苔也是很好吃的。我们童年的春天,在原野上,见到野蔷薇抽苔了,就会很高兴地给摘下来,除掉柔柔的刺,剥去鲜嫩的皮,剩下一根翡翠样的杆儿,咬在嘴里,那
味儿就甜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了。
现在也常在故乡见到这样的野蔷薇苔,见了也仍然像孩子一样将它给摘下来,去刺剥皮然后给吃掉。人见了就很不理解,怎么会有这种嗜好呢?其实别人不知道,这是在回味童年,童年是最难忘的,童年养成的习惯,有时到老也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最不能忘记的是童年的春荒,为了度过那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的粮食只能省着吃,因此我们每顿只吃个半饱,这样,到野地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这么说,我们小时候喜欢春天,绝不是因为春天里鲜花和蝴蝶,而是因为春天里有给我们果腹的野蔷薇苔。
朱洪武小时落难,吃过野菜马兰头,后来他做了皇帝,也仍然不忘这种野菜,每年都让御缮房做一道马兰头菜给他品尝,我不知他是不是品出了当年的滋味,但有一点却是可贵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帝王而忘了苦难的童年。
我当然没有朱皇帝的大富大贵,但帝王和平民百姓的某些情感却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所谓的童年情结。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故乡山原上的野蔷薇是那么多,一丛丛一簇簇的,有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人摘了一大把,然后躺在草地上慢慢地捋刺、剥皮,再品尝。我们将嘴唇吃得发绿,这样,不说家里省点儿粮食,也起码在这一天里不至于太饿肚子。
俗话说:“常将有日当无日,莫在无时想有时。”我现在的日子自然比过去好得多了,但我从来没有因此忘记童年的野蔷薇苔。他常使我对生活怀有一种忧患意识,谁也不敢保证将来的世界就绝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而那时,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得到那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
我因此而感谢生长粮食和野蔷薇苔的土地,更因此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作者在第三段中写道:“到野地里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中“童年的天性”与“情理”的分别指什么?
答:“童年的天性”是指                  (不超过5个字) “情理“是指                                           (不超过15个字)
作者回忆童年,表达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童年情结”的具体内容是                                           (不超过20字)
“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是                                      (不超过20字)
全文最后一句两次使用“因此”一词,作用是什么?
答:                                                         (不超过2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三)
①也许,一切的一切,盖源于那个绿色的梦。
②也许,只因为那个绿色的梦,才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
③把心灵的()托给森林,把美的()交给花朵,把爱的()送给草地,把生命的()献给果实。却把苦痛和寂寞,永远地留给自己。
④每天每天都在倔强地抗争,。一辈子都痛苦地扭曲着身体,探寻着点点沃土,吸吮着滴滴甘泉。于是,千年万年,生生不息;于是,才有了这宇宙的伟大奇迹;树木——树林——森林……
⑤或许,会有风暴,风暴只能摧折地上的茎干,却不能摧毁地下盘错虬曲的深根;或许,会有野火,野火可以焦大地,却,。而风暴和野火过后,漫山遍野将依旧奔涌出那神奇的绿!
⑥是的,
、能依次准确填入文中括号里的一组词是()

A.歌块温柔微笑荣耀 B.纯真微笑温柔精华
C.温柔歌声荣耀微笑 D.微笑精华温柔纯真

、填入第④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与岩石 与地壳 与自然与人富 B.与贫瘠 与黑暗与干涸与洪涝
C.与冰冷 与坚硬 与深沉与浅薄 D.与刀斧 与灾害与破坏与疾病

、根据上下文,填生第⑤段横钱处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能消灭根的顽强 B.不能毁灭根的形象
C.不能烧掉根的绿色梦想 D.不能破坏根的奋头方向

、从全文看,“绿色的梦”是指。()

A.为生命之不息而奋斗 B.为创造伟大奇迹而奋斗
C.为战胜苦难和暴力而奋斗 D.为向人类奉献而奋斗

、若要根据文意点题,第⑥段横线处应填入。()

A.只要根在,生活便有希望! B.只要根在,生命之绿就将永存!
C.只要根在,春色就会铺满人间! D.只要根在,奋斗者便能永远不屈!

(二)阅读《斑羚飞度》节选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从注定死亡的那拔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拔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到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最后伤心崖止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找出文中与老斑羚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相照应的句子。


、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我”目睹老斑羚们从容走向死亡的心理感受。
、文中多次写到“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镰刀头羊”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仍“迈着坚定的步伐”“消失在一
片灿烂中”,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5—31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
答:(1)___________(2)
、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答:谜:
底:
、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0--24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23分)
原下的日子(节选)
陈忠实
①村庄背靠的鹿原北坡,遍布原坡的大大小小的沟梁奇形怪状。在二条阴沟里该是最后一坨尚未化释的残雪下,有三两株露头的绿色,淡淡的绿,嫩嫩的黄,那是茵陈,长高了就是蒿草,或卑称臭蒿子。嫩黄淡绿的茵陈,不在乎那坨既残又脏经年未化的雪,宣示了春天的气象。
②桃花开了,原坡上和河川里,这儿那儿浮起一片一片粉红的似乎流动的云。杏花接着开了,那儿这儿又变幻出似走似住的粉白的云。泡桐花开了,无论大村小庄都被骤然爆出的紫红的花帐笼罩起来了。【批注:“笼罩”,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大小村庄开满紫红色泡桐花的景象,与“花帐”一词相对应。】洋槐花开的时候,首先闻到的是一种令人总也忍不住深呼吸的香味,然后惊异庄前屋后已经敷了一层白雪似的脂粉。小麦扬花时节,原坡和河川铺天盖地的青葱葱的麦子,把来自土地最诱人的香味,释放到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批注:这句话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表现了色彩之悦目、香味之浓郁。】椿树的花儿在庞大的树冠和浓密的枝叶里,只能看到绣成一团一串的粉黄,毫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观赏价值,然而香味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中国槐大约是乡村树族中最晚开花的一家,时令已进入伏天,燥热难耐的热浪里,闻一缕中国槐花的香气,顿然会使焦躁的心绪沉静下来。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迎春花开伊始,直到大雪漫地,村庄、原坡和河川里的花儿便接连开放,各种奇异的香味便一波迭过一波。且不说那些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色野草和野花,以及秋来整个原坡都覆盖着的金黄灿亮的野菊
③五月是最好的时月,这当然是指景致。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看不到巴掌大一块裸露的土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之瞬间创造出来般神奇。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垄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叶子,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妆,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周围是雾霭迷茫的素净的田野。直到某一日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浅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只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觅踪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好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④我常常在上述这些情景里,由衷地咏叹,我原下的乡村。
【注】作者祖居的老屋就在鹿原北坡的村庄里。原,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文章第①段写那坨残雪有什么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说说它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第③段是按照______________顺序来描写原下的乡村景色的。(3分)
.批注是精读文章的常用方法,可以是对内容的客观注解,也可以是读者的主观感悟,例如,对作品的语言、构思及情感等的领悟。请参照文中“批注”示例,对第③段画线句进行批注。(5分)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个片段,同样描写了“夏”,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甲】五月是最好的时月,这当然是指景致。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看不到巴掌大一块裸露的土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
同一只魔掌在翻手之瞬间创造出来般神奇。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
(陈忠实《原下的日子》)
【乙】……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梁衡《夏》)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