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
|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 |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
《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
| A.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 C.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 D.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
对“汉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汉沿袭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发展 |
| B.汉实行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发展为刺史制度 |
| C.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
| D.汉初否定了秦的郡县制,推行封国制 |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
“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而桀奸无良者或有焉。”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类别 |
察举制 |
科举制 |
| 依据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 方式 |
长官举荐 |
自由报考 |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