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炉边谈话”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政治性公关活动的典型事例之一。他曾在“炉边谈话”中提出了以下四个外交目标,其中在二战后初期未能得以实现的是
①“同所有国家重新建立友好关系,并树立更大的信心”
②“消除贸易壁垒,以重启国家间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流动”
③“进行普遍裁军,消除对武装对抗的恐惧”
④“建立稳定的货币,以便推进贸易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秦汉设三公九卿、隋唐设三省六部、明朝设内阁和清朝设军机处,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以一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B.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目的 |
C.加强君主集权是官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D.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以上变化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明确了部门职权划分 |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
C.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
D.使得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