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春》,完成下列各题。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第①自然段中,作者写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第②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哪些感觉来描写春风?突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第③自然段中,作者除直接写雨外,还写了些什么?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的文字,完成18-21题。(8分,每小题2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③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对第①段文字中加点字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公开”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原意让人们知道的见不得人的事。 |
B.“总”既然写出了自我炫耀者的洋洋自得,又写出自夸时的底气不足。 |
C.“只”字刻画出的是一副真挚、虔诚、执著、谦卑的形象。 |
D.“一味”表现的是深陷其中,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 |
①—④自然段批驳的方式是()
A.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 | B.通过驳论据驳论点 |
C.间接反驳 | D.直接驳论点 |
下面对选段①-⑤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事实”反复出现,起了强调作用,也可见作者关注着社会现实。 |
B.第③段首句中加点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
C.第⑤段过渡,“然而”领起一句,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 |
D.第⑤—⑧段论证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仿拟的修辞方法,如仿照“自欺力”造出“自信力”“他信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
B.⑧段中加点词“脂粉”“脊梁”都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状元宰相”则是借代。 |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一句批驳了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
D.本文标题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采用问句的形式,把要谈的对象和事件直接呈现在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
阅读《范进中举》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2分)
(一)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造饭。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说罢,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
(二)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里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范进对胡屠户前称“岳父”后叫“老爹”;两段引文末句都用了“千恩万谢”,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称“岳父”后叫“老爹”,说明范进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对人的称呼必须有相应的变化。 |
B.前称“岳父”后叫“老爹”,后者比前者更显尊重,体现了范进在中举之后对人更加谦和了。 |
C.前一个“千恩万谢”是范进母子逆来顺受,对胡屠户唯唯连声地道谢;后一个“千恩万谢”是胡屠户对成为举人老爷的范进卑微地致谢。 |
D.前一个“千恩万谢”是范进母子对胡屠户的真诚照顾和帮助感恩戴德;后一个“千恩万谢”是胡屠户占了便宜之后的兴奋及对范进的感激。 |
下列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胡屠户的辱骂,范进“唯唯连声”回答“岳父见教的是。”表明范进忠厚老实,具有读书人的涵养。 |
B.“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只把拳头舒过来”,“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中暗含讽刺。 |
C.胡屠户嫌贫爱富,贪财图利,趋炎附势,前倨后恭,是作者讽刺的主要对象;作者对范进则以同情为主。 |
D.两段选文对人物的主要描写方法是语言描写,采用的主要讽刺手法是夸张。 |
结合全文考虑,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等级观念主要存在于胡屠户、“张老爷”这类的人心中,范进倒没有。 |
B.读书人一旦爬了上去就享不尽荣华富贵,这就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 |
C.封建官僚不但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高踞于百姓之上,作威作福。 |
D.整篇文章反应出当时社会世态炎凉,趋炎附势,远不止胡屠户一个人如此。 |
对本文语言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讽刺辛辣,痛快淋漓。 | B.夹杂口语,通俗洗练。 |
C.白话语言,准确生动。 | D.平实如话,重在抒情。 |
阅读《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2分)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下面句后括号内对该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
B.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仍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说明掌柜没有丝毫同情心。] |
C.孔乙己道:“跌断,跌,跌……”,他的脸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断断续续的回答主要说明孔乙己屡遭折磨,因身体衰弱而说话有气无力。] |
D.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
[“我”毕竟入世未深,不像别人那样冷漠,表现了“我”对孔孔乙己的怜悯]分析文中标号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
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 |
C.③句是心理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
D.④句是动作描写,“摸”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 |
掌柜的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对其作用分析最深刻的一项是()
A.表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着钱。 |
B.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 |
C.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
D.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 |
以周围人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在笑与被笑中展现孔乙己与众人的性格特征,使各自的形象更生动、丰富、鲜活。 |
B.笑声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 |
C.这“笑”充分表现出孔乙己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
D.孔乙己在笑声中走完一生,是他人生的最大悲剧,作者借“笑”来表达对孔乙己这一封建落后读书人的嘲讽。 |
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从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只是这些也就算了,更可悲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错了三遍。
她有自闭症。这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到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和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她一个黯淡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给班里上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的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一篇作文。
随着一声清脆的掌声,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一个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了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是一种刺耳的嘲弄。
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来,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也没事,只要用心了,写多少是多少。
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亲给她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6岁那年,他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默。她在自己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前的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从那天起,她仿佛像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呢。
十年后,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返回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老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批语……文中的“静蕾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试概括回答。______________
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敬而远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缘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全文,说说下面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含义:从她的遭遇和变化中,你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任选一个方面谈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共15分)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及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所谓的“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捧扬、社交等因素阻碍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时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的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上,在文学艺术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绩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为第②段横线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第②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之后,紧接着在第③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学成才的事例,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是什么?
选文第④段划线处变成“其实不仅是文学艺术,在科学上也是一样”行不行,为什么?
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