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欣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伤仲永: ②宾客其父:
③泯然众人矣: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下列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稍稍宾客其父 | B.父利其然也 |
C.邑人奇之 | D.贤于材人 |
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C.父/利其然也 | D.余闻之也/久 |
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语句)
答:①、“ ”②、“ ”③、“ ”你从方仲永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天山共色 ⑵窥谷忘反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理解填空。(每空1分,共2分)
⑴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⑵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 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共12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贾诩①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张绣在南阳,遣人迎诩。诩遂往。太祖②比③征之④,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
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三国志·贾诩论战》)
【注释】①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后投靠曹操。②太祖:指曹操。③比:连续。④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⑤促:赶快。⑥亟(jí):赶紧。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公将驰之()②而公曰必克()
③悉如公言()④非曹公敌也()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甲】【乙】两文中的战争的胜利和鲁庄公、张绣也有一定关系,请问鲁庄公、张绣对战争的胜利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
【甲】【乙】两段文字在详略安排上有何相同点?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③迨(dài):等到。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众兄弟既成诵()
③温公尝言()④乃终身不忘也()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
C.书不可不成诵。 |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狼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暇甚意:神情 |
B.缀行甚远缀:紧跟 |
C.屠自后断其股股:屁股 |
D.狼亦黠矣黠:狡猾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久之,目似瞑 |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C.恐前后受其敌屠自后断其股 |
D.蒙乃始就学乃悟前狼假寐 |
对这篇文章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他们消灭掉。 |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
C.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雨后游六桥记
袁宏道
寒食后雨①,予曰此雨为西湖洗红②,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③也。午霁④,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⑤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⑥,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⑦者皆去表⑧。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⑨,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注释】①雨:下雨。②洗红:为花洗尘送别。③滞:停止,拖延。④霁:雨停。⑤翻:反而。⑥光晃衣:衣上白光浮动。⑦白其内:穿着白色内衣。⑧去表:脱去外衣。⑨浮:罚酒。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偕诸友至第三桥()
(2)翻以为快()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
(1)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
(2)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本文与《醉翁亭记》都是游记,都写游玩之乐,两者的乐趣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