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 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
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 | 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
古代以奴隶为财产的市民国家,中世纪以农奴为财产的封建诸侯国家,近代以劳动者为财产的资本家国家,都是所有者的国家。这种国家的政治、法律,都是掠夺的工具。”持上述观点的应当是()
A.陈独秀 | B.胡适 | C.孙中山 | D.康有为 |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B.维新派认识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
“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自然包括、甚至可以说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先行的转变,即通常所谓“启蒙”,在种种启蒙的观念转变中,最重要的当属‘国家’观念的转变。”中国真正使国家观念变化开始于()
A.五四运动 | B.洋务运动 |
C.维新运动 | D.辛亥革命 |
18~19世纪,欧洲、美国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为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
A.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 | 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
C.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 D.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
有种由技术驱动的唱片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相反,正是音乐的种种特殊品质——一种不受国家边界束缚的文化形式、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流动、社会身份与个体身份最为强烈的情感经验来源——是唱片工业起步时不必按照国家的边界进行组织和管理。(选自詹姆斯·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对这段文字的含义表述最合适的是()
A.音乐具有超越国界的特质 |
B.唱片工业是音乐全球化的本质 |
C.国家边界在文化交流中不再存在 |
D.全球化中的音乐保持了民族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