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皇帝的车驾)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余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该日记记载的事件发生于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现代外交家凌青有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诗中没有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 B.签订《南京条约》 |
C.签订《马关条约》 | D.香港回归 |
《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 | B.迫于当时的战争环境 |
C.地主阶级的反对与破坏 | D.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
南京的文阁殿有“太平世界,男女同权应科举;天国春秋,军民协力斩顽妖”的门联。其中的“顽妖”主要指
A.外国资本家 | B.清朝统治者 |
C.民族资本家 | D.西方传教士 |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映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A.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