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释划线词语。(3分)
(1)又何焉  (      ) (2) 小大之  (      )
(3)神弗也  (      ) (4)小惠未 (      )
(5)肉食者 (    ) (6)牺牲玉帛,弗敢也(        )
下列四项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何战 / 不物喜,不已悲 B.小大狱 / 四时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D.登轼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翻译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  刿:                                                                         
鲁庄公: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心乐之()(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4)不可久居()
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埋下伏笔。
(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zhàng)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xī)
C.飞漱其间(shù) D.属引凄异(sh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略无阙处()(2)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良多趣味()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三峡“夏季的水”的特点。
①三峡的山的特点是:
②三峡夏季的水的特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锇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人恒过,然后能改()(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在句中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意思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意思
将画线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
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C.论证“死于安乐”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
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D.全文从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方面论说人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经过艰苦的

磨炼。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2)吾射不亦精乎()
(3)尔安敢轻吾射()(4)康肃笑而遣之()
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公亦以此自矜”的“此”指代的是
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一句是()

A.睨之,久而不去。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D.无他,但手熟尔。

陈康肃公的两句问话“汝亦知射乎”和“尔安敢轻吾射”各说明他的什么态度?
答:

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余挐一小舟 ()②雾凇沆砀()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客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上下一白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①上下一白②及下船
C.①是日更定矣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千山鸟飞绝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几联描写雪景的古诗词。(不少于2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