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理解
(一)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去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骂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节选自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请用“‖”将上段文字分为两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文中写了父亲的哪三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从本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试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父亲带着孩子们“玩”,你觉得这像一个父亲吗?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手心朝下》,完成后面小题
⑴这个老女人很怪。
⑵她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我告诉她,身上没带一块零钱。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
⑶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
⑷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⑸原来她是一个骗子。这毫无疑问。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十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⑹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
⑺“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⑻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
⑼“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我向她发起挑衅。
⑽“不用,不用麻烦。”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
⑾的确很远。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
⑿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她让我心生怜悯。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⒀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
⒁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⒂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
⒃“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⒄“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⒅“她只是说,给我一块钱,她要去看……”
⒆“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
⒇“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
(21)“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呆很长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
(22)“可是她女儿……”
(23)“她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她有个习惯,一个曲子每人只要一块钱,多了不要。她还告诉她妈,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沿习,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砸乱石,也放炮。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
(24)“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
(25)“她死了。”朋友说。
(26)“死了?”我震惊。
(27)“死了。上班没几天就死了。”朋友慢慢喝着水,“也活该她倒霉,那天刚好一个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早晨她去看,竟轰一声,地动山摇,后来就葬在后山。剩下她一个人了,她能干什么呢?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钱。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以为这样自己就不是乞丐啦?可是,她仍然在乞讨……”
(28)朋友谈性正浓,我却不再听下去了,脑子里只有老女人那永远朝下的手心。
(29)她仍然在乞讨。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
(30)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
仔细阅读小说第2~5段,说说小说中的老女人有哪些“怪”处。请分点回答。(3分)
请简要分析题目“手心朝下”的含义。(2分)
听了朋友的介绍后,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用第一人称写下来。 (2分)

阅读《让……》一文,完成后面小题。(6 分)
①张飞在一家饭店打工,嫌工资低不干了。他跑去找老板讨要 20 天的工资。老板说他有两天没上班,只给 18 天的工资。他认为那两天是正常休假,不该扣自己的工资。张飞在下班时拦住了老板。老板不同意,张飞抓住摩托坐架就是不相让。老板开着摩托就走,把张飞拖了四十多米。结果张飞成了植物人,躺在医院里没了意识;而老板砸进了十几万还看不到尽头。
②看着《第一时间》,我被这则新闻惊呆了。两天工资最多两百元,有必要这样针尖对麦芒吗?如果有人先让一步,就不可能弄到两败俱伤的地步。生活中,忍让无处不在,无人不需。不能忍让的人往往害了别人又毁了自己。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为什么事到临头,就忘了“让”是一种大智慧呢?
③让是一种必要的修养。 人的挫败感往往是在自认为受伤或者吃亏时产生的, 并由此腾起无明业火或者心生报复。这往往是我们忽略了反省造成的。遇到问题,如果我们想一想,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自己有没有过错?争会有什么结果?让又会有怎样结局……这时, 再看它,你就会发现矛盾没那么尖锐了,怒气也会渐渐平息。
④面对得失荣辱,学会退一步,你不但会对自己释怀,还会善待他人。 《弟子规》有言:“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愤自泯。”把钱财看轻一点,就不容易怨恨;对别人的言语多些宽容,就会少很多愤怒。心胸宽广了,能容能让了,还有什么样的坎儿不能跨越。
让是一股迂回的力量,“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这首诗对退让做了形象化的说明——退让表面看是在后退,其实它是在后退中向前。
⑥让是一种非凡的智慧。封建时代,许多功臣难以善终,但郭子仪却是一个例外。他凭什么做到这一点呢?让。权臣鱼朝恩派人挖了他祖坟。他没有借机报复,而是对着皇帝哭诉道:“臣可能因为长期在外主持军务,部下众多,治军不严,下属摧毁别人坟墓的事是常有的。这是为臣的不忠不孝,招致老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他任命了一个州县长官,代宗却不批准。部将们都为郭子仪鸣不平,但是他却大笑,“你们不知呀,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这些节度使手里有军队,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会听命,这样做是因为皇帝怕他们造反呀。而对我却不怕我有所回应,那是将我当成心腹呀。”这样的忍让,还有谁能寻找到击垮郭子仪的手段呢?
⑦退让是成熟睿智的气度,是一种大智慧。如果我们对芝麻点的小事睁一眼闭一眼,不去斤斤计较,我们就能远离狭隘、自私、顽固,获得坦然、淡泊、悠远;如果我们立足于全局,放眼于未来,我们就能过得太平轻松、安稳自在,拥有自己美好的生活。
文章开头讲述《第一时间》的新闻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第⑤段画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2 分)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让……”为题,巧妙设计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从让是一种必要的修养、 让是一种迂回的力量、 让是一种非凡的智慧等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行文严谨而有力。
C.文章第⑥段列举了郭子仪的两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封建社会,许多功臣难以善终”这一分论点。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退让是成熟睿智的气度,是一种大智慧。

阅读《沙丁鱼》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在多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纳米比亚大西洋沿岸附近海域常常会出现大批鱼类和海洋甲壳类生物的死亡。经过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是海洋里的浮游植物腐烂而释放出来的有毒二氧化硫气味。
②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这种有毒二氧化硫气体的散发,在一段时间会出现明显的停顿。直至两年前,美国研究人员巴库和南非研究人员维克斯发现:有毒气体的散发停顿期,正是当地沙丁鱼的繁殖期。意外收获让科学家加紧了研究步骤,通过反复计算,终于推测出原来是数百万的沙丁鱼吃掉了将要飘向海岸线的浮游植物,因而减少了气体散发。
③沙丁鱼是鲱鱼家族的一员,栖于海水表层,体上部浅绿蓝色,腹面银白色,体长达40厘米。一般100克以上的沙丁鱼营养价值最高,含油量在15%至20%之间。它繁殖能力极强,全年产卵。如果没有意外干扰,它可存活13年之久,可谓鱼类中是寿星。
④美国庞大的沙丁鱼捕捞船队,经常利用夜间在大西洋附近海域进行捕捞工作。此时在鱼船上很容易看到成片的银色鱼群,如同巨大的飘带在海面浮泛。当船长20到30米的围网船队来到离岸6公里的水域时,大片的鱼群就会乖乖地游入围网。一直以来,沙丁鱼因为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同事它还作为鱼饵或养殖鱼用饮料来销售,商业前景非常看好。
⑤沙丁鱼成了人们的“香饽饽”,引发人类的极大兴趣,导致过度捕捞。直到这次科学家们的偶然发现才使沙丁鱼的地位鱼价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继而科学家发出了“不要过度捕捞”的呼吁。
⑥如果无法让沙丁鱼发挥功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浮游植物繁衍开来,这些海域将成为未来海洋生物的死亡地带。同事浮游植物所释放出的气体还将给大气层增加导致温室效应的甲烷、二氧化硫。
阅读第③段,概括沙丁鱼的主要特征。
第③至⑤段中,有些词句用得准确或生动,找出其中一例加以品析。
阅读全文,说说“过度捕捞沙丁鱼”将会导致什么后果,请概括回答。

纽约街头的USB接口
孔祥凤
最近,纽约出现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很多人正在走路时会突然停下来,用奇怪的姿势倚着墙壁,拿出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往墙上一按,过了一会儿,人们脸上会露出丝丝微笑。
其实,那些人只是无意中发现了墙体内嵌着的USB插口,想上传或者下载一些自己喜欢的资料而已。这是德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兼艺术家巴特尔实施的一个叫做“死掉”的创意项目:在墙壁上嵌上一个USB接口,发现的人们可以与其他用户交换数据,并且这种“情报传递点”允许文件共享而不需要使用互联网。
2010年1月1日,巴特尔在参加墨西哥艺博会时,看到了他最喜欢的网络艺术家卢森达的作品。让巴特尔感到惊奇的是,卢森达的作品都是把互联网当作画布,每幅画都有一个网站,并且观众还可以随意修改那些画。在卢森达的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在网上和观众互动,不仅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还是对互联网艺术家的挑战。只有这样,艺术才会真正离开象牙塔,“活”在屏幕上,人人都可以随时下载。
巴特尔看后特别兴奋,他觉得自己也可以把这个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里,即把网络艺术移入“真实”的生活中。于是,他决定在自己工作的城市——纽约实施一个叫“死掉”的创意项目:挖五个特别隐蔽的墙洞,然后在里面嵌入U盘,只把USB接口露出来,发现它们的人,只要插上电脑或手机,就可以随意上传自己喜欢的文件或者下载里面的东西。
“死掉”的创意项目一实施,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因为人们必须先到达藏有USB接口的地方,然后费尽心思地找寻,而且你并不知道U盘里面会有什么。这就像战争年代特工接头交换情报一样,未知的探险和冒险令很多人疯狂地加入到寻“宝”的活动中来。
由于USB接口都处于公共场合,可能在风吹雨打中受损,于是除了鼓励大家安装,巴特尔还呼吁人们在项目网站上更新它们的使用状况,以方便人们可以更快捷地找到可使用的USB接口,真正在公共场合营造了一个匿名的线下文件共享平台。
为此,巴特尔专门策划了一个展览会,参观者只需用智能手机登录路由器,就能观赏到每件艺术品。但是,展览会没能取得巴特尔预想的效果,因为没有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的参观者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墙上的黑盒子。于是,巴特尔开始思考其他可行的方式,以便让更多的人加入。山东省平邑兴蒙学校李传鹏
2012年,巴特尔实施了“死掉”的姊妹项目——DVD“情报交收站”。他在纽约的活动影像博物馆一面外墙上,开凿了一条不到5英尺长,非常细小、隐秘的细缝,嵌入DVD光驱,从而把内容传播出去。人们只需把空白的DVD光碟插进去,几分钟后,上面就会被刻入一场影像艺术展。并且每隔一段时间,里面的内容都会更新,直到最后博物馆把这部“光驱”撤走。
目前,“死掉”的创意项目在世界各地广泛扩散,全球有将近2000个这样的U盘被放置在各种奇怪的地方,如墙里、楼梯里、电话亭里,甚至在巴黎艺术桥锁上小狗的脖子上等,有将近10000G的文件在共享。
纽约街头的各种USB接口,就像是这座城市一道隐蔽而神秘的风景线,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递了信息时代最为宝贵的精神和理念:分享。
(选自《知识窗》2015年05期)
助读资料:
◆“死掉”,英文“Dead Drop”的中文翻译,指的是间谍秘密交换情报或物品的地方。
◆中国也有两个“死掉”USB接口至今还能正常运作。
◆一些艺术家借用这些U盘分享的作品,也有人把这当作个人相册。在他们看来,大家留下的故事和个人痕迹永远是最有趣的。有一对瑞士夫妇分享的滑雪橇视频他就很喜欢。当然,有的人也会往“死掉”U盘里上传色情影片或病毒,内容五花八门。(摘自互联网)
巴尔特为什么将这个创意项目命名为“死掉”?
假如你在纽约旅游,想尝试“死掉”创意项目,你怎样才能更快地找到可使用的USB接口?
结合文章和助读资料,对“死掉”创意下面作出你的评价。

礼拜二午睡时刻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背包客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经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背包客是不会有失礼貌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背包客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干。
背包客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这一等就是一天。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背包客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背包客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背包客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背包客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背包客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背包客彻底震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已经走到二十一世纪,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锁。背包客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背包客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背包客。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背包客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背包客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划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背包客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背包客:“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背包客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背包客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背包客失眠了。背包客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背包客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背包客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背包客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驴友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背包客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背包客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选自《2014年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分析“背包客发表游记”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背包客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阿拉坦乌拉为什么用“并不理会”“自顾自”这种态度对待背包客?)
⑵“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为什么要强调阿拉坦乌拉“中午时分骑马归来”?)
“锁”在小说中被赋予了丰富内涵,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锁”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