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锥形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2CO3和HCl。
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
猜想4: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与交流】
小明认为猜想1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__ 。
【实验与结论】
(1)为验证猜想2,小强同学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于是小强认为猜想2正确。小强的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2的正确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丽为验证猜想3,选锌粒做试剂。若猜想3是正确的,验证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验证猜想4是否正确,下列试剂中可选用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氢氧化钠溶液 ②氯化钙溶液 ③稀盐酸 ④氯化钾溶液
【拓展与应用】
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根据HCl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_______________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此方法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没有看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查阅资料】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
【实验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同学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甲 |
![]() |
溶液由红色变成 | 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乙 |
![]() |
U型玻璃管中边的红墨水液面下降(所加稀盐酸的体积忽略不计) |
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
丙 |
用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再测定溶液的pH |
最后溶液的pH填"≥7"、"≤7"、"不变" |
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
【评价反思】你认为实验设计方案不合理的同学是,理由是.
【拓展延伸】另有一位同学向自己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溶液变红色,可是红色即可消失了,出现此意外情况的原因是(填以下序号).
A. |
所用的酚酞试液是变质的 |
B. |
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太小 |
C. |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空气中二氧化碳 |
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硬币中使用到镍(
)、铜、铁等金属.某兴趣小组决定探究
、
、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查阅资料】
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正二价镍盐,并放出氢气.
①写出镍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结合所学知识,(填"能"或"不能")直接比较出Ni、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探究实验】(所用金属片均已用砂纸打磨.)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现结论 |
![]() 相同浓度的NiSO4 |
铁片表面有固体析出,铜片表面. |
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3)【迁移应用】
用镍片、硫酸亚铁溶液和溶液通过实验也能判断
、
、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钡、氢氧化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成分,小燕老师取用一定量样品,加足量水溶解,过滤得到白色沉淀甲和无色滤液乙。
写出上述操作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滤时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
【探究活动一】 奋进小组探究白色沉淀甲的成分。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白色沉淀甲,滴加足量的稀硝酸 |
沉淀部分消失 |
白色沉淀甲中一定含有 |
【探究活动二】 智慧小组探究白色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实验Ⅰ |
取适量无色滤液乙,加入碳酸钠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无色滤液乙中一定不含 |
实验Ⅱ |
步骤①:取适量无色滤液乙,加入过量的溶液,过滤 |
生成白色沉淀 |
原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存在该物质 |
步骤②:取步骤①中的滤液,滴加溶液 |
【反思】 实验Ⅱ中步骤①加入过量试剂的目的是。
【结论】 通过两个小组的共同探究,得出了原白色固体样品含有的成分。
闽东毗邻东海,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并以氯化钠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钠、氯气等物质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步骤一: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10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量剩下的粗盐质量为1.4g
步骤二:经过过滤、蒸发,得到3.2g精盐.
(1)计算精盐的产率(保留一位小数).
(2)该小组测得的产率偏低,可能的原因是.
A. |
溶解时未充分搅拌 |
B. |
蒸发时水分未蒸干 |
C. |
蒸发时盐粒溅出蒸发皿 |
(3)步骤一、二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填字母序号).
【实验二】探究工艺流程图步骤Ⅱ所得的氯化钠溶液中
是否除尽,溶液中是否含有
.
[查阅资料]有关物质的溶解性表(20℃)
阴离子 阳离子 |
|
|
微 |
不 |
|
不 |
微 |
[进行实验]请你与他们共同完成,并回答所给的问题: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一:取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
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说明
(填"已"或"未")除尽 |
步骤二:往步骤一所得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说明溶液中含有
|
[拓展思维]
(1)工艺流程图步骤Ⅰ从海水中得到粗盐,采用风吹日晒蒸发溶剂的方法,而不是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原因是.
(2)写出工艺流程图步骤Ⅳ的化学方程式.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
、
、
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
水、
、
、
;
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
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
水的体积 |
所加物质 |
测量液体温度(℃) |
实验1 |
50 | 15 |
|
实验2 |
50 | 28 |
|
实验3 |
21 |
||
实验4 |
50 | 无 |
22 |
【数据分析】
(1)表中
为
.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结论是.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反思提升】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填选项,可多选).
A. |
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
B. |
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
C. |
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