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鲁共公择言
梁王①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②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③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④夜半不儡,易牙⑤乃煎熬燔炙⑥,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⑦得南之威⑧,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以色亡其国者。’楚王⑨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⑩,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梁王:即梁惠王,魏国国君。亦称魏婴。公元 前362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亦称梁国。②帝女:指夏禹女儿。③甘:甘美。④齐桓公:齐国国君,春秋之霸之一。⑤易牙:亦称狄牙,齐桓公的幸臣,善于逢凶迎。⑥煎熬燔炙:烹调的四种方法。⑦晋文公:晋国君主,名重耳,春秋王霸之一。⑧南之威:亦称南威,美女名。下文中的“白台”“闾须”也是美女名。⑨楚王:指楚庄王,楚国君主。⑩尊通“樽”。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⑴绝旨酒( ) ⑵遂推南之威( )说说“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的意思。
文中梁王对鲁共公的建议持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句话可看出的?
鲁共公采用了怎样的方法来劝谏梁王的?请简要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諌,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语词:( 4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今齐地方千里: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时时而间进:翻译下列句子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文中有一个常用成语,请找出来( 2分)
“王”下令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哪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2分)
附加题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请在下句中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解释划线字词(2分)
①猎者曰:“何为?”人不对()②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3分)
答:
阅读下面文段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从先人还家/衣锦还乡 | B.或以钱币乞之/徐喷以烟 |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还自扬州 | D.泯然众人矣/众人拾柴火焰高 |
翻译下面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根本的原因是“口口口”,也就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要求用原文回答3分)
答:;。对文章内容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方仲永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他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每天都拉着他的手去拜访同县的人。 |
B.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
C.方仲永刚开始写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文采和道理方面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
D.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一个道理 |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解释划线的字.(4分)
以其境过清其岸势犬牙差互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4分)
(1) 潭 中 鱼可 百 许 头(2)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描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分)
景公出游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舞(地名),遵(1)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
“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曰 :“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2),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3)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4) 。夏(朝)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5) 。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山而不反谓之流,从水而不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6),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
公曰 :“善 。”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注释】:(1)遵:循(2)巡狩:视察(3)省:考察(4)豫:指帝王秋天出游。
(5)度:法度、准则(6)荒:与下句的“亡”都指沉迷逸乐。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遵海而南 南:南面 |
B.从水而不反谓之连反:通“返”,返回 |
C.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 身:亲自 |
D.赈赡之,然后归也赡:供给、供养。 |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诸侯之天子为述职(2)小大之狱 |
B.(1)已与贫民者三百钟(2)吾与徐公孰美 |
C.(1)景公出游,问于晏子(2)欲报之于陛下也 |
D.(1)吾君不游,我何以休?(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贫苦不补,劳者不息。概括下表所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
人物(作者) |
篇目 |
人文思想核心 |
晏子 |
景公出游 |
① |
欧阳修 |
《醉翁亭记》 |
② |
范仲淹 |
《岳阳楼记》 |
忧国忧民 |
曹刿 |
〈〈曹刿论战〉〉 |
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