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硼酸[B(OH)3]分子中,B原子与3个羟基相连,其晶体具有与石墨相似的层状结构。则分子中B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及同层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分别是
| A.sp,范德华力 | B.sp2,范德华力 | C.sp2,氢键 | D.sp3,氢键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制氯水中加入固体NaOH, 则:c(Na+)=c(Cl-)+c(ClO-)+c(OH-) |
| B.25℃时,稀释0.5 mol·L-1的NH4Cl溶液,水解平衡右移,溶液的PH减小 |
| C.常温下,pH=11的碱MOH溶液与pH=3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可能呈中性或酸性 |
| D.测定相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2SO4溶液的pH,判断碳与硫的非金属性强弱 |
碘单质难溶于水却易溶于KI溶液。碘水中加入KI溶液发生反应:
I2(aq)+I-(aq)
I3-(aq),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
| B.上述体系中加入苯,平衡不移动 |
| C.可运用该反应原理除去硫粉中少量的碘单质 |
| D.实验室配制碘水时,为增大碘单质的溶解度可加入适量KI溶液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铁粉加入FeCl3、CuCl2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剩余的固体中必有铁 |
| B.在原电池装置中,电子从负极流出,沿导线流入正极,经溶液或盐桥回到负极 |
| C.在c(H+)/c(OH-)= l012 溶液中 Na+、I-、NO3-、SO42-不能大量共存 |
| D.饱和FeCl3溶液在20℃时呈现棕黄色,100℃呈现红褐色,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来解释 |
下列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和滴定时,锥形瓶不用润洗 |
| B.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时,需先将试纸湿润,再检验 |
| C.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再加入CCl4,CCl4层不变色 |
| D.向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中通入SO2,不会产生沉淀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向FeCl3溶液中加入镁粉有气泡产生 |
| B.NO2溶于水得到HNO3,所以NO2属于酸性氧化物 |
| C.C1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漂白性 |
| D.向饱和NaC1溶液中先通入足量CO2,再通入足量NH3,可析出NaHCO3晶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