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 意向 |
不可避免 |
可获得政治解决 |
应该绝对避免 |
可获得速战速胜 |
无回答 |
| 人数 |
170 |
110 |
423 |
244 |
20 |
这不能说明
A、学生的政治预见能力有限
B、和平是当时人民的最大愿望
C、国统区民众对南京国民政府抱有一定的幻想
D、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
下列关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述中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现象有所改观 | B.工业中心由东南沿海向北发展 |
| C.出现了中国经济的明显半殖民地化 | D.战后经济在外资打击下萎缩 |
下列选项体现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有()
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②德意志帝国的诞生③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④郑成功收回台湾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右图为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与胡锦涛主席历史性的握手。这一握手再次开启了两党的对话。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能够实现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 C.坚持两党平等谈判 |
| D.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 |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提出这一观点的最有可能是()
| A.商鞅 | B.杨炎 | C.王安石 | D.司马光 |
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措施是()
| A.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 |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C.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 D.建立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