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夜读岳飞(李元洛)
①窗外,江南的春雨潇潇。远处高楼上五彩霓虹灯明灭不定,近处有流行音乐在卡拉OK泛滥新潮。我独坐书房,像独守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挑灯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
我读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丞相祠堂何处寻?多年前有缘去四川成都,刚刚从杜甫《蜀相》诗中走进去,便在武侯祠的回廊上被镇住了。回廊壁上嵌着两块硕大的青色石碑,镌刻的正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我平日也读过不少碑帖,最令我五内如沸的莫过于这一方了。那遒劲奔放的行草,喷自一管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凌云健笔,涌自一位英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激烈壮怀。巴山楚水,万叠千重,我无法将那碑文搬回家去,只能将它藏在心中。数年之后,我专程拜谒谭嗣同的家乡浏阳,竟然在浏阳的书店买到新出版的《岳飞书前后出师表》。谭嗣同是封建末世的奇男子,岳飞是名彪青史的伟丈夫,我的遇合冥冥中有什么天意吗?我庆幸我的夙愿于斯时斯地如愿以偿
②今夜,窗外是潇潇的江南春雨。我没有去凭栏,我品读岳飞书于《出师表》之后的“跋”:“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我的耳边,敲响岳飞八百年前在南阳武侯祠听到的雨声,我的眼前,红起岳飞当年夜深不寐时点燃的烛光。岳飞他瞻仰武侯祠而泪下如雨而坐以待旦而挥涕走笔,这不是一种精神人格上深刻的领悟、沟通和激动吗?一位,少年时母亲就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的叮咛,一位,在危急存亡之秋向历史和苍生作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白。虽然异代而不同时,这却是一个心忧天下的灵魂和另一个心忧天下的灵魂的隔代相呼,是一颗高贵的心和另一颗高贵的心的遥相感应。八百年后的今日春夜,我侧耳倾听的是江南夜雨,更是那英雄二重奏的铿然和鸣。
③稍后于岳飞而呼吸在同一个时代的陆游,对《出师表》也赞美不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表》的具体指涉,也许离我们已经太遥远了,今天夜半我挑灯仔细看的,是和我们仍然十分亲近的岳飞的事迹。有一回,岳飞和一群文人学士谈及纷乱的时局,有人提出“天下纷纷,不知几时才可太平”,岳飞有名的回答传于后世,直到今天仍然掷地作金石之声而振聋发聩:“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当今之世,钱潮动地,欲浪拍天,芸芸众生对财神的尊敬不是远远超过了对其他所有的神明?岳飞登坛拜将,身居高位,但自俸仍然甚俭,全家仍然是布衣粗食,他无论平时或战时也仍然和士卒同甘共苦,这样,岳飞的部队上下一心,真正是“战无不胜”,连强敌也无可奈何地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今天,人欲与物欲一起横流,穷乡僻壤仍然饥肠辘辘,酒楼宾馆有的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
窗外,今夜已潇潇雨歇。在商品狂潮的惊涛拍岸声里,在现代的滚滚红尘之中,我再一次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我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从全文看,标题“夜读岳飞”中“读”的意思有哪两层?
文章第①段,作者在书房挑灯夜读,为什么还要写远处高楼上明灭不定的五彩霓虹灯以及近处泛滥新潮的流行音乐?
第②段“我庆幸我的夙愿于斯时斯地如愿以偿”,“我的夙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文章末段,作者说读岳飞,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这样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阅读下面一篇科幻小说,回答问题。
药丸时代
陈先生睁开朦胧的双眼,努力回忆着昨晚美妙的梦境,却想不出一丝具体的细节,看来好梦药丸也不怎么样。
睡眠箱上部的有机玻璃无声地滑开,他起身站起来,光着脚踩着冰冷的地面走到客厅餐桌旁坐下。几分钟后他才意识到早餐不会自己走到桌上来。
真是糟,好像没有睡醒,这么说睡得香药丸也是骗钱的。陈先生打着哈欠倒出一粒清醒药丸吞下,马上似有一盆冰水从头顶倾泻而下,他像被踩了尾巴的野猫一样,猛的从椅子上跳起来,终于碰上个货真价实的。
但他还是觉得心情不爽,于是又吞下了一粒好心情药丸,立刻觉得似有无数曼妙的精灵围着自己打转。嗯,效果不错。他愉快地走到冰箱旁,拿出几个硬馒头扔进微波炉。
在等待早餐的时间里他盘算着要吃些什么药丸。在抗尼古丁药丸和戒烟药丸之间他选了后者,接着是一粒雷打不动的抗衰老药丸。考虑到腹部的脂肪层已经开始令人无法忍受,他拿出了一粒减肥药丸,顺便配上一粒健身药丸。他又担心地摸了摸自己的头顶,加了一粒抗脱发药丸。当早餐摆到面前时,他皱了皱眉摸出一粒好胃口药丸,现在差不多了。
陈先生吃早餐的同时有看电视的爱好。电视墙上一辆漂亮的红色跑车“嗖”地一闪而过,卷起的飞沙走石使画面不停地抖动,最后一个飞过来的路灯砸烂了摄像机。在满屏的雪花点上打出几行金光大字:3500超豪华型狂飙跑车,电池动力零污染。
真是要命,陈先生拿出一粒心理平衡药丸扔进嘴里,马上觉得自己的破车其实也不错,至少不用担心被偷。
陈先生精心计算着出门时间,认为正好可以准时赶到公司,但事情往往就会在这时出差错。
嘿!前面是怎么了!陈先生将头伸出车窗,扯着嗓子。你倒是往前开啊!
你当我开的是坦克啊!前面没好气的回了一句。很明显,堵车了。
可恶啊!陈先生无奈地坐回车里,叉着双手。今天还有重要的商业谈判,这下非搞砸不可,急死人了!他气呼呼的吞下一粒抗焦虑药丸。嗯,就这么着吧!这城市那“全球最大停车场”的名号可不是吹出来的。
两个小时的左突右冲围剿反围剿之后,陈先生终于杀出重围赶到了公司大楼。他觉得自己的样子实在是狼狈不堪,于是在电梯里又吞下了一粒好精神药丸,一粒好气质药丸。
当他进入会议室时才意识到这世道有多公平,客户们还没到,显然也被堵在了路上。他吞下半粒快乐药丸以示庆贺,哈哈!快乐药丸不能多吃,多吃了容易误事。
直到半小时后对方的商业代表才急匆匆地赶到,他们一个个走起路来呼呼带风气度不凡,目光冷峻傲气逼人。他们一边礼貌地为迟到道歉,一边各自又吞下了一把药丸。陈先生也早有准备,他给秘书使了个眼色,秘书给他换了一杯新茶,用料是一粒有风度药丸、一粒自信心药丸、一粒提智商药丸、一粒促思维药丸、一粒好口才药丸。谁怕谁啊!
对方神色自若地坐下来,“啪”地打开文件夹便直入主题。他们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几乎每条都紧贴着公司所能忍受的底线。陈先生泰然的面带微笑,不亢不卑不急不躁,使尽浑身解数一点点地向上加着价,逐条逐字的讨论着合同条款,直到他确信已经探出了对方的内定底线。
此时对方已经没有了刚开始时的傲气,时不时拿不定主意地互相看看。慢慢地陈先生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主动,眼看胜利在望了。谈判间隙,他疲惫不堪地叹了口气,手很自然地伸进衣兜想取一粒抗疲劳药丸。蓦地,他像被电了一下,抗疲劳药丸昨天就已经用完了。该死!竟然忘了买,看来有必要在自己长长的药丸清单中再增加一种——抗遗忘药丸。
对方不愧是谈判老手,他们凭着职业的敏感迅速觉察到了什么,马上趁机压着价,并贪婪地推翻了前面已经谈妥的几项条款。
陈先生顿时慌了神,额头渗着汗珠,心里没了底,方寸大乱。他感到自己再也无力支撑下去,最后只好宣称某些条款必须通报董事会批准,商业谈判推迟到下午。
就差一点了,陈先生喘着气,懊恼地吞下一粒抗烦躁药丸,但觉得效果不大,于是又吞了一粒。
在吃中午的工作餐时陈先生翻出了几种历史最悠久的药丸,维生素药丸、微量元素药丸,这些完全算得上是元老级药丸了。最初时的非医用药丸也就那么几种,很久以后才有了五花八门神通广大的各类药丸问世,并很快成了一项全球重要的产业。很难想象在没有这些药丸的时代里人类是如何生活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世界一定是沉闷而无趣的。
下午的谈判必将异常艰苦,陈先生明白他在给自己喘息的同时,对方也已经做好了更完善的准备。
果然,与上午谈判时一样,对方坐定后便迅速展开了新一轮攻势。他们言词犀利却又不失风度的指出了合同上几处条款的不合理性,并果断而显得很有诚意的要求重新商定。
这次陈先生没有再重蹈覆辙,他精明机智力挽狂澜,在吃了大把的各类药丸后终于将局势稳住,并努力为己方争取着更大的利益。对方一看形势于己不利,纷纷拿出药丸往嘴里塞,以求最后一搏。
商业谈判就像两军作战,不到最后一兵一卒没有人会认输。白热化的气氛一直持续到当天傍晚,一份双方都能接受的所谓双赢的合同才最终达成。
在签完字送走客户后,陈先生吞下一粒心平气和药丸,然后便一头倒在办公室沙发上再也不想起来了。他不知道今天自己到底吞下了多少粒药丸,反正晚餐铁定是省下来了。他相信对方一定吞得比自己还多,因为清洁工说在会议桌对方一侧的地上,扫出的药丸包装盒足足塞了一个垃圾袋。
陈先生无力地趴在沙发上,摸了半天遥控器才打开电视墙。由于工作出色,他是少数几个办公室内装有电视墙的公司雇员。
这年头你打开电视,里面十有八九都是药丸广告。画面上一粒红色药丸轻轻地落在地上,不一会儿又是两粒绿色药丸,接着四粒黄色药丸同时落下来,随后是八粒蓝色……药丸雨越来越大,短短的几秒钟后已经如瀑布般连成一片,最后又在一瞬间停了下来。花花绿绿的药丸在地上跳跃着,翻滚着,慢慢汇聚成了一个人形图案。画外音:你是否没有药丸就害怕说话?你是否没有药丸就害怕走路?但我们的身体并不是由药丸构成!画面上的药丸拼图分崩离析。专家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是平均每天吞下超过十五粒药丸,那么你很可能已经得了药丸依赖症,你需要我公司的最新高科技产品——抗药丸药丸!详情请拨免费电话K5553387。
抗药丸药丸?陈先生坐起身伸出颤抖的手,他还没有想好是拿起电话,还是取一粒抗购物药丸。
(选自2011年《科幻世界》)这篇小说记录了陈先生① 的经历,表现出生活在高科技时代人们,
② 的矛盾心理现状,从而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最终陈先生可能有几种选择:第一,拿起电话买抗药丸药丸;第二,取出一粒抗购物药丸并服下;第三,干脆什么药丸都不用。你认为陈先生会选择哪一个,说明理由。
针对陈先生一天之中要吃这么多药丸,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寓意深刻,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诱人的蓝色能源》,完成小题。
诱人的蓝色能源
①“龙宫”作为神话里海底龙王的居所,曾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想象,围绕它产生了众多故事。现实中“龙宫”自然是没有的,但迄今为止,浩瀚的海洋仍深深地吸引着人类:海洋蕴藏的财富,大海深处的奥秘……一切都那样诱人。
②当今最诱人的海洋资源之一就是“蓝色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也不同于融于水中的铀、镁、锂,而是利用海水温差、潮汐、波浪等产生的动能、热能等能源,它具有清洁、可再生,能量惊人,分布广泛的优势。常见的蓝色能源是温差能、潮汐能和波浪能。
③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一天吸收的太阳热能,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的热能。如果将这些热能的1%转化为电能,相当于新增140亿千瓦装机容量,也就是每小时能发140亿度电。太阳辐射热进入到海面,绝大部分被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因此人们可利用海洋表层水温与较低层水温之间的温差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时,将海洋表面的温水引进真空锅炉,温水因压力突然大幅下降立即变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用过的水流入海洋,如此循环使用。一般而言,冷、热水温差在20℃以上即可发电,因此若能把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海洋都利用起来发电,前景将十分诱人。
④无边无际的大海,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时而潮高百丈,时而引退千里。海洋这种有规律、有节奏的起伏现象就是潮汐。潮汐发电就利用了潮汐能,人们涨潮时将海水以势能的形式保存,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潮位之间的落差发电。据初步估算,我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小时。潮汐能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成为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甚至国防需要的重要补充能源。
⑤波浪能也是不容忽视的蓝色能源。“无风三尺浪”是奔腾不息的大海的真实写照。海浪有惊人的力量,5米高的海浪,每平方米压力就有10吨。大浪能把13吨重的岩石抛至20米高处,能量惊人。据计算,全球可供开发利用的海洋波浪能有20-30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9万亿度。波浪能的利用将有助于缓解矿物能源逐渐枯竭导致的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
⑥古往今来,海洋一直以其阔大的胸怀哺育着人类,吸引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探索并利用蓝色能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蓝色能源,大有可为!文章开头从神话故事里的“龙宫”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读完这篇文章,说说你对蓝色能源有了哪些了解。
答: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可以在南海开发何种蓝色能源。
【材料】
南海是中国以南的边缘海,是中国最深、最大的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处达5567米。由于接近赤道,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5—28℃。5月份测得水深30米以内的水温为30℃,而1000米深处便只有5℃。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纺织在我国甲(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在汉语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丝丝入扣”就形象地道出了纺织机上经线的挂织方法,后用来比喻做事准确、细致。扣,同“筘”,是织布机上用来固定经线位置、控制经线密度的部件。织布时,线分为竖的经线和横的纬线,bù置经线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从线轴引出的每一根经丝都乙(必需/必须)穿过扣,这叫“丝丝入扣”。经丝不入扣,纬线就无法与之交叉,几千根经丝中只要有一根丝不入扣就会产生瑕疵,因此要“一丝不苟”。绷好经线后,用织suō牵引纬线紧紧交织在经线上,就形成了结实耐用的布。正因为经线的重要,汉语中与“经”有关的词才比与“纬”有关的词要多。经络、经典、经世jì民,都用“经”而不用“纬”字。汉语不仅许多词与纺织有关,许多字也可追本sù源到纺织。《说文解字》里627个含“纟”旁的字多与纺织有关。例如,“丝”是象形字,甲骨文作“”,像两端打了结的两根蚕丝。“绩”源于劈麻技术,因为麻丝长度有限,得把它接起来,这个过程就叫“绩”。 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与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丙(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以及根据拼音写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线轴(zhòu)部置
B.交叉(chā)织梭
C.结(jié)实经世济民
D. 经络(nuò)追本朔源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甲乙丙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深蒂固必须相辅相成
B.根深蒂固必需息息相关
C.源远流长必需相辅相成
D.源远流长必须息息相关
(3)在文中画波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此,人们衣锦为荣,期望前程似锦,用“锦上添花”形容那些好上加好,美上更美的事物。
②属于丝绸而不用“纟”旁的字唯有“锦”,锦是会意字,“锦,金也,其作之用工,其价如金。”(《说文解字》)说明了锦的贵重。
③锦是以彩色丝线在已经很美的织物上再织上花纹,其技术代表了古代丝织的最高水平。
④复杂的工艺决定了它的高贵。历史上,锦曾与黄金等价,代表穿着者的地位、身份。
A.②③④①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 ④②③①
(4)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与字的含义有一定联系,如含“纟”旁的字多与衣服及纺织有关。有的字谜就借用汉字的这一特点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字的偏旁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的一项是()
A.有丝颜色艳,有水能行船,有贝献朝廷,有力出成绩。(打一字)谜底:工
B. 有丝针线织,有言吸引人,有道能看透,有草分良莠。(打一字)谜底:秀
C.有一边是绿,有一边是红,有一边喜雨,有一边喜风。(打一字)谜底:秋
D.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非你我,有土种庄稼。(打一字)谜底:也
(5)下列成语或俗语的起源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活动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A.一丝不苟 B.玉不琢不成器
C.闻鸡起舞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美好的声誉》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
“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 “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财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选自《青年文摘》)文中第一段写道:“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读完全文后,用精炼的语言回答。
①“我”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②“我”为什么样说这些内容?爷爷具有怎样的品德才得到“美好的声誉”?这些声誉具有怎样的作用?
文章开头为什么极力渲染退休银行家不肯卖土地?
对本文的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A.本文的主人公是爷爷,但并没有直接描写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介绍他的人品和声誉。 |
B.文中对本吉•格洛丽亚,比尔•盖瑟和尤尔先生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的。 |
C.尢尔先生对卖土地的事经历了一个“不卖→犹豫→降价出卖”的心理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爷爷的美好声誉。 |
D.文中多次提到“这片美好的土地”,“温柔的土地”,只是为了表述“我”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 |
E.结尾处引用小诗是为了升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
①“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达16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
②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我们歌颂黄河,赞美黄河,岂能容忍有人这样“攻击”她!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朋友的这番话有一定道理。这难听的话刺到了我们的痛处。
③黄土高原曾经郁郁葱葱,黄河的水也曾经清澈碧绿。随着“坎坎”的伐木声,河畔的森林植被越来越少,河水由清变浊,由浊变黄,“一石水而六斗泥”,河改名叫黄河。黄土高原被人们无情地剥去外衣,裸露在风雨之中。近5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表层土有0.2~0.7厘米厚。若筑起高和宽均为1米的土堤,至少可以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长期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④水土流失了,每年随之而去的氮、磷、钾约3000万吨,相当于100座年产30万吨化肥厂产量的总和。在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区,每个劳动力耕种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七倍以上的农田。他们早出晚归,累死累活,即便是苍天保佑,风调雨顺,一亩地才打三四十公斤粮,收二三十公斤油籽。
⑤“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浑浊不堪,因此有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之说。黄河的年经流量为423亿立方米,远比世界上的一些大河少,但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8公斤,每年输沙量达16.4亿吨,两项指标均高居世界各大河之首。黄河的流域面积不及密西西比河的1/4,但年输沙量却是密西西比河的5倍。
⑥注入黄河的泥沙使黄河的河床每年增高5~10厘米。在黄河下流的一些地区,河床已高出两岸十多米,成为一条空中“悬河”,真的如李白所说的那样,“黄河之水天上来”。多少年来,这条悬河成为架在人们头上的长剑,历史上曾发生过1500多次大决口。黄河成为一条害河,人们望黄兴叹,谈黄色变。
⑦水土流失是世界性危机。世界各国水土流失的发生,无不是植被破坏的结果。
⑧据研究,形成一厘米厚的表土,约需100年到400年时间,而若无植被的保护,风雨在短短的几个季度就可把这些沃土冲光。在这样的田野上,我们为子孙后代播种的是美好的希望吗?为什么说“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黄土高原被人们无情地剥去外衣,裸露在风雨之中。”这句话运用 ________ 的修辞手法,其中“外衣”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第④、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这句俗语现在用来比
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