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地雷战》几乎家喻户晓,你知道地雷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 A.唐 | B.宋 | C.元 | D.明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郑观应曾作出了这样的论述,“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其论述()
| A.指出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
| B.揭示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
| C.触及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
| D.反映了知识阶层改造传统思想的迫切愿望 |
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1—3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
|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
| B.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
| C.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
| D.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使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 B.唐诗、宋词、楚辞 |
| C.宋词、唐诗、楚辞 | D.唐诗、宋词、元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