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手指上的温度  
(丁立梅)
 (1)坐在母亲的小院里晒太阳,冬天的太阳。
 (2)母亲的小院落,还是从前的模样。几十年了,花开花落,星月流转,它却坚定地守在这里,等着我回来晒太阳。
 (3)母亲把炒好的南瓜子捧出来给我嗑。夏天的时候,母亲的小院里,还有门前屋后,总会开满艳艳的黄花,是南瓜的花。不多久,就看到很壮观的场面:大大小小的南瓜,睡在绿的叶间,像胖娃娃。母亲吃不掉那些南瓜,她栽种的目的,是为了取里面的籽。把籽洗净,晒干,炒熟,就是香味四溢的瓜子儿。母亲知道她的孩子喜欢吃。
 (4)母亲的脚步声在院门外响起,胳膊肘里挎着篾篮,蔑篮里是碧绿的青菜,很蓬勃。母亲不知打哪儿学到一句很时髦的话,笑眯眯地对我说:“这是绿色食品。”父亲跟在后面进来,也说:“这是绿色食品,一点农药都没打过的。”母亲回头,佯怒道:“怎么我跑到哪儿你跟到哪儿,跟猫儿似的。”
 (5)父亲就对我告状,说母亲老是欺负他。母亲不甘落后,也抢着告状,说父亲欺负她了。我问怎么个欺负法的。两个人就傻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嘟囔着,反正欺负了。
 (6)心突地一紧,想起小时候,受了冷落,总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到母亲面前告状,说姐姐欺负我了。母亲就会抱抱我,亲亲我。母亲的温度,通过手指传给我,我小小的心,很安静很温暖。
 (7)阳光绵软如絮。恍惚中,从前的那个小女孩长大了,而我的父母却小了,愿望只剩下那么一点点:不被我们遗忘。
 (8)眼睛触到父亲的白发,母亲的皱纹,突然无话。记起回来时,曾在包里塞进一条烟,是带给父亲的。
 (9)父亲得了香烟很得意,跑到母亲跟前炫耀,他晃着那条烟馋母亲,说:“丫头带给我的。”其神态,像意外得了宝贝的孩子。
 (10)母亲不乐意了,跑过来,对我摊开双手说,我也要。我觉得好笑,低头到包里翻找,找出一盒巧克力,是单位同事结婚时发的喜糖,我随手放在包里面了。我把巧克力拿出来给母亲,母亲非常惊喜,把那盒包装精美的巧克力托在掌上,看了又看,然后举到父亲跟前,欢天喜地地说,看:“丫头还是最宝贝我,送我的东西比送你的好看。”
 (11)午饭过后,我回城里。半路上,到包里掏纸巾擦手,手触到一个纸盒,掏出来,竟是我给母亲的那盒巧克力。不知何时,母亲又把它悄悄塞回到我的包里面,连上面的包装都未曾动过。
 (12)原来,母亲所索要的,不过是我手指上的温度。
  (选自《美文精粹》)
我们长大了,父母却小了老了,他们的愿望只剩下 “不被我们遗忘掉”。本文哪两件事情体现了这一点?(4分)
请结合上下文,自选角度赏析下列语句。 (4分)
(1)不多久,就看到很壮观的场面:大大小小的南瓜,睡在绿的叶间,像胖娃娃。
(2)父亲得了香烟很得意,跑到母亲跟前炫耀,他晃着那条烟馋母亲,说:“丫头带给我的。”
文章第(11)段“……手触到一个纸盒,掏出来,竟是我给母亲的那盒巧克力。”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我此刻的心情,用第一人称写一段心理描写。(3分)
读了上文,你有什么感受?请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谈孝

季羡林

①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②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古书上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许的了。

③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 "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④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孝经·谏净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下列的话: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 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又焉得为孝乎?

⑤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⑥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这对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选自《读书与做人》)

1.

作者提倡"孝",认为 "孝"的核心内容是

2.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为什么还流传着一些如"王祥卧冰"这样的愚孝故事?

3.

第④段中两个"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这一段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

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孝作为一种行为在中国独为突出,原因是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宗法伦理色彩浓厚。
B.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孝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到"三纲六纪"就是这个过程的体现。
C. 孝的概念淡化是时代变革大潮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子女赡养父母才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积极因素。
D. 关于行孝,作者的提议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切实可行,就是赡养;同时作者并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是孝的身体力行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用“动商”诠释校园足球
王宗平
①国务院日前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把校园足球作为中国足球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什么会选择校园足球呢?动商,这个与智商、情商一并阐释健全人格的新理念,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诠释选择校园足球的历史必然性。
②什么是动商?为什么提出动商理念?动商,就是一个人的运动商数。动商的提出与国人对体育的偏见不无关系:在许多国人心目中,体育就是竞技体育,就是金牌。竞技体育本来是精英体育,金牌本应是荣耀。然而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脱离了教育体系的正轨,运动员只注重训练而忽视文化教育。运动员除了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外,几乎一无所长,一旦退役则无法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③其实,竞技体育只是体育最小的一个范畴,体育更广泛的外延是校园体育、社会体育,也就是全民健身。动商就是要把体育本来就包含的校园体育、社会体育与竞技有机融合在内,改变人们对体育片面的认识和偏见。
④校园足球,本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很多校长、老师、家长的眼里,踢足球的都是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因而千方百计阻止学生踢球。校园里没有了足球,足球人口就没有了依托,竞技足球就失去了根基。校园足球要发展,必须改变人们对足球的偏见。
⑤动商的提出进而重振校园足球,这个过程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让体育回归教育,让校园足球发挥教育功能。如今,中国体育正面临着一个悖论:一方面人们对体育充满了偏见,另一方面青少年体质却连续下降;增强体质必须靠体育锻炼,而对体育的偏见却阻碍着体育锻炼。提出动商的概念,就是要打破这种怪圈。人们总是担心孩子在踢足球中容易受伤,不可否认,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危险,但这种危险并不能阻止人们对体育的追求与向往。相反,正是因为这种危险的存在,人们在运动中培养了冒险的精神,培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⑥踢足球同样使动商、智商、情商相互促进。在踢球时,球员要综合运用观察、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动作,这就是对智商的培养与锻炼。玩转足球需要球员间的默契配合,而这正是情商培养的有效载体。同样,在踢足球过程中,难免踢别人一脚,或者被别人踹一脚,在碰撞中可以学会说“对不起”和宽容别人。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动商,进而带动智商、情商,就会有益于他们的身心更健康地成长。(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减)
文章第②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中“最”一词不能去掉的原因是什么?
“校园足球与体育有着类似的经历。”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个段落的开头合适?

A.第③段 B.第④段
C.第⑤段 D.第⑥段

对“用‘动商’诠释校园足球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改变人们对足球的偏见,让校园足球发挥教育功能。
B.让体育回归教育,全面解决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问题。
C.体育运动既培养了学生冒险的精神,又能使动商、智商、情商相互促进。
D.在踢足球时,踢别人一脚,或者被别人踹一脚,在碰撞中可以学会宽容别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选段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段二
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
②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选自《故乡》)
选段三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②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选自《济南的冬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这两篇文章中的“我”是同一个人吗?理由是什么?
有一种修辞手法叫摹绘,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写出了人或事物的形状(摹状)、颜色(摹色)、声音(摹声)、气味(摹味)等。请你在选段一与选段二中各找到两个描写事物用摹色手法的句子,然后把它们写出来。(每个句子必须用五个字表达)
请结合课文,参考第15题的说明,说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个句子在写作艺术上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请写出《济南的冬天》作者的原名。作者认为,济南的冬天与北平的冬天有何不同,与伦敦的冬天又有何不同。
你学过的不少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指出下面比喻句中的本体是什么。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下面这段话中,有一处兼用了两种修辞方法,请把它写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其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的“薄烟”指的是什么?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014年3月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全民阅读"首次被列入国家层面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高度。

1.

右边两幅漫画的题目都叫"读书",请仔细欣赏,任选其中一幅,分析漫画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选幅,它告诉我们:

2.

阅读下面图表,在横线上写出调查结论。

2015年3月,某中学文学社对全校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

阅读内容
认同率
玄幻武侠
35.1%
时尚娱乐
32.5%
文学经典
15.0%
时事先锋
17.4%

①分析右表可知,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

②要改变这种现状,你的建议由:

3.

请仿照下面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两个句子。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我;读,我;读,我

阅读文学类作品,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5分)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本文第(1)(2)段写了“我”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事,有人认为这件事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
理解:作者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10)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这是为什么?
②“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