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 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②构,自名曰《高轩过》③,二人大惊,自是有名。长吉细瘦,通眉④,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于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女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
① 皇甫湜:(公元777—835),唐代散文家。②素:平时,向来。③《高轩过》:题目名。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④通眉:两眉通连。解释画线词的意思。
(1)父异焉 (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指物作诗立就( ) (4)稍稍宾客其父( )
(5)及暮归( ) (6)自是有名 ( )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2)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选出下列“于”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于舅家见之 B贤于材人远矣 C于厅事之东北角 D书投于囊中。后人从“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中引申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2分)
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C.其间千二百里(间,间隔,相距)
D.哀转久绝(绝,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疾也。 |
皆以美于徐公。 |
B.其间千二百里。 |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
C.至于夏水襄陵。 |
贤于材人远矣。 |
D.春冬之时。 |
辍耕之垄上。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三峡的山的特征,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布局自然。
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时易则景异,先扬后抑,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C.文章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如“清荣峻茂”,以极为凝练的语言状写了四种各具特色的景物。
D.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中淹《岳阳楼记》)
【乙】牛山之游美矣,而景公以之雪泣沾襟,不能自止;羊叔子登岘山以临汉水,至于参佐相语①,悲咽怃然②而罢,何情之反也?……
富贵之君侯,功名之卿士,穷天下之欲无所不足③,志满气盛,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④,何所不得⑤,宜其兼得于山水。而牛山、岘山之胜反以出涕而兴嗟,彼其念富贵之可怀⑥,而伤其不得久,有喜功名之甚,冀于垂永⑦而患其无闻,则虽左山右江,履嵂崒⑧而俯涛澜而不能有其乐;宁独不乐而已,且为之感慨而哀。
(节选自王慎中《游清源山记》)
【注释】①于:和。相语:相互谈论。②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③足:满足。④快:快乐。⑤得:获得。⑥怀:拥有。⑦冀:希望。垂永:流传永久⑧履嵂(lǜ)崒(zú):登临高峻雄奇的山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 |
而牛山、岘山之胜 |
B.不以物喜 |
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 |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且为之感慨而哀 |
D.然则何时而乐耶 |
而伤其不得久 |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备矣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而景公/以之/雪泣沾襟
D.冀于垂永/而患其无闻
(3)对【甲】【乙】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段第一段概括描绘洞庭湖的景象。“衔”“吞”两字极写洞庭湖的气势。
B.【乙】文段第一段写景公和羊叔子观美景却生悲情,由此引出对君侯卿士的评析。
C.【甲】【乙】文段都属于“记”,都以景物描写来引发议论,表明作者的看法。
D.【甲】文段中古仁人跟【乙】文段中君侯卿士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前者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后者却因功名富贵的或得或失而感慨伤怀。
(4)请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则虽左山右江,履嵂崒⑧而俯涛澜而不能有其乐。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故事“ ”也说明了类似的道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 |
男有分,女有归 |
B.颓然乎其间者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D.醒能述以文者 |
皆披发文身 |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皆以美于徐公 |
B.杂然而前陈者 |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C.醉能同其乐 |
其如土石何 |
D.射者中,弈者胜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3)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 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发布) |
B.以其境过清(凄清) |
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记之而去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铭》)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4)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