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乡路弯弯
忽然想到故乡的山路。故乡的山路纵横交错,一条条一直延伸到我的血管中。乡路没有一条是平坦通直的,都依山傍水或顺势起伏和曲折。
特别是四季中,弯弯的小路把田野和村庄剪成若干个方正或椭圆的小块,象条条丝线把田园和山坡分割成多姿多彩的画面,有的翠绿,有的青黄,有的红艳,有的灰白,它们似一块块相依而合的拼板,紧凑而又自然的贴切在大地之上。
我的父辈在乡路上一生行走,从朝雾到晚霜,大约在弯弯的小路上走过了二万五千公里,相当于红军长征的一个来回。从年青的少年一直走到垂暮的苍年,几乎踏碎了每一块石粒,也踏遍了乡路旁四季轮换的青草和衰蒿。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心园与家园的距离,一直行进在渴望和寻求之中。
到底他们最需要什么?又最渴望什么?我的长辈一生也没有弄清,也许是生活的需要,也许是潜意识的指引,也许是对幸福有着太久远的崇拜。
寻求和渴望幸福的方式,最简单的不过的真理就是劳作。这是祖祖辈辈留给他们的话:要靠劳动吃饭,要靠劳动创造幸福。
幸福这两个字,不外乎包括伺候土地,种点庄稼,以维持生计和养活牲畜。还包括对一块土地的依舍。他们住过最简陋的茅房,茅房没有一扇窗,只有一扇门可供进出。也没有电灯,用的是煤油灯盏。我还记得小时候曾攀折松枝作为照明之用,可以节省几毛钱。人和牲畜用一道栅栏隔开,人的呼吸与猪的呼吸几近混合,猪槽和锅灶紧紧相连,那就是一种生活的和谐守望,或者说是一种生活的彼此对照。
在我很远的记忆里,乡路依然是弯曲的,路的命运本身无法改变。这种命运对人来说,是绕道而行还是依路而生,这成了对命运的角逐和选择。
到底有人掀开了这扇门。从南方传来的消息让村民大吃一惊:可以不种地了,可以到处去挣钱了。这让许多人蛮生感慨的。好多人扔下锄头和镰刀,几乎是一夜之间,少壮派的年轻人走出了弯弯的乡路,一直向南方迁徙奔走。家里只剩下年老体弱的老者和不懂世事的孩子。这条乡路,成了一条黄金分割线,昭示着一个乡村经济和历史的转型期的到来。
虽然是穷乡僻壤,但每家每户至少也有三五亩山地。虽不能盛产太多的经济,但还能勉强填饱肚皮。去南方的乡民安顿好了生活,便开始在那里为生存出售体力和卑微。不论怎样说,扔掉了锄头,就等于自己不再是农民了。这是一辈子的希望和追求。那锄头太笨太重,出不了活儿,来不了经济。这个转变就是对自己命运的一个终始的选择。不管是颠沛流离,还是无家可归,只要走出大山,就意味着自己是有出息的了。
我的几个亲戚也去了南方,跟着象洪流一般的人群打工去了。由于家里有老有小,她们拿不动锄头,更没有力量去春播秋收。眼看着还有些肥沃的土地就这样撂下。遍地是野草萋萋,一派丰茂。那些杂草和蒿蔓成了鸟儿觅食的最佳去处,也成了野兔打穴的最好避风港。
家开始有了倾斜,乡路也开始有了倾斜。那些在外的人们不再回首弯弯的乡路。他们羡慕着城市的繁华,决定把自己的命押在那里。即使是捡些垃圾,即使是在建筑工地干些重活,即使让自己的媳妇出去拉客,即使去干些偷鸡摸狗的事儿……总之,这经济来得快,也来得多。乡路那边的父老怎知道这经济的来路。反正有了票子就有了尊严。他们着上粗布西装,系一条有折皱的领带,里面的秋衣还保留着原始的朴实。这身装束,是城里人的象征。至少,也象城里人的工人模样。
他们干瘪的口袋终于有了一点银子。这足以让他们在乡人面前抖抖大气。他们说话的语调带着南方的方言,走路时一直挺胸抬头,见人目不斜视。刚开始时,乡人都很咂舌,有的村妇还在背后说些不三不四的话:那些媳妇的钱听说是用身子换来的。可是时间长了,她们也不再说什么,不得不承认外面就是好。自从回来的人盖起了新房,买上了彩电和家具以后,乡人们再没有吱声的了。不管怎样,经济是好东西,谁还会嫌弃它呢?不管经济是如何来的,到了自己手里就是自己的了,谁还会想不通呢?
出去的人和回来的人都踩在弯弯的乡路上,似乎这条路已是通向富裕的桥,也成了一条分水岭。村里的人越来越少,走得差不多了,就连记者采访那些留守的孩子时,儿童们竟说出了令记者惊叹不已的话:长大了,我也要去打工。这一句话的份量有多重,人心自有估量。
村民们不再种粮食了,以前丰茂的玉米林现在也很少见。他们只种药材、烟叶和养猪养羊,但还依稀可见几片菜畦。家里的人用外边寄回来的钱去购买大米、面粉,俨然过着乡村畸形的城市生活。
时过境迁。当一种观念把传统打破,就永远不会回来。留守在乡村的儿童和老人变成一只只孤独的鸟,虽有家园,但他们的灵魂无时不在弯弯的乡路上徘徊。
曾几何时,这条乡路是如此的人来人往。而如今,弯弯的乡路上行人依稀,偶尔有几个老人和几只牲畜经过。只是每逢过年的时候,这条路又富有生气了,来来往往从外面赶回来的人,提着大大小小的皮包,脚步匆匆地赶向那缕缕炊烟升起的地方。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境义。
到底有人掀开了这扇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补充下列画线处内容。
乡路弯弯,在乡人的眼里有不同的感受:弯弯的乡路是父辈们 ,弯弯的乡路是年轻人通向致富的桥梁,弯弯的乡路是留守儿童和老人 。结合语境,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故乡的山路纵横交错,一条条一直延伸到我的血管中。当记者采访家乡的那些留守儿童时,他们的话语为什么令记者“惊叹不已?
阅读全文后,联系以下材料,针对“如何改变人们的旧观念和落后的乡村面貌”这一主题,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我就是一个农民,现在还下田,不要以为农民就低人一等,我就是农民,农民最大的优点有两点,一是补实,二是勤劳。(袁隆平)
材料二:酒泉市肃州区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创建及“美德进农家”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全区农民创建文明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材料三:江西赣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核心内容是“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这被誉为“赣州模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换暖
包利民
(1)腊月的风如杀猪般在窗外嚎叫着,叫醒了炕上的老两口。老李头蜷在暖暖的被窝里不想动,老李太太却一边穿衣服一边隔被踹了老李头一脚:"快点儿,车就要开过来了!"
(2)老李头嘟囔着:"去那么早干啥?也没人抢你的!"
(3)老李太太白了他一眼,说:"老人说过,多受点苦,后辈儿就多享点福,咱们多冻一会儿,孩子就能多暖和一会儿,说一百遍你也记不住!"
(4)两人收拾停当,各夹着一个旧丝袋,手里都拿着笤帚和搓子,老李头则多了一杆点着了的烟袋。一推门,大雪就像扯碎了的棉花套子从天上掉下来。两人呼着团团的白气,挟裹着一身的雪花向不远处的土路上走去。
(5)他们就站在路边,天已经放亮,浓密的雪花遮住了向远处看的目光。老李头狠吸了一口烟,说:"我说出来早了吧?"
(6)"能冻死你?"老李太太说,"这么冷咋没把你的烟冻灭呢?"
(7)烟袋锅里的烟叶在风雪中固执地燃烧着。这时,几声汽车嗽叭声穿透呼啸的北风传了过来。两人立刻后退了几步,引颈张望。一辆大卡车从东边远远地开过来,像一团移动的影子。车速慢了一些,可能是因为土路不平整,加之雪厚,车时快时慢地颠簸着从他们身边驶过。
(8)这是一辆装满了煤的军用卡车,随着颠簸,许多煤块纷纷滚落下来。两人看着车跑远,就像融进大雪里没了影儿,才各自向着一个方向沿路去扫拾那些煤块儿。两人其实并不老,也就五十左右的年纪,可是长年的农事操劳风吹日晒雨淋雪打的,使得看上去就像七老八十的样子。
(9)当天大亮起来,村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地传来,两人已经各自背着一丝袋的煤汇合在刚才的等车处。老李头的烟袋像枪一样别在腰上,A老李太太脸上全是笑意:"今儿比往天都多,看来这场雪下得真好!"
(10)来时的脚印已经被雪填平,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自家的院子。院子西侧有一个小小的仓房,老李头一脚把门踹开,把一袋煤哗啦一声倒进去,然后接过老伴儿的那一袋也倒了进去。老李太太伸头往仓房里看了看,里面已经堆了不小的一堆煤,B于是脸上的笑就更灿烂了。
(11)从房后抱了一捆柴禾,老李头进屋后开始烧炕点炉子。C老李太太兀自一脸的笑,问:"你说,再捡上半个多月的煤,等儿子放假回来,够不够烧一个月的炉子?"
(12)老李头低哼一声:"就你能惯着他!从小就在这屋里长这么大,也没冻坏,就你咸吃萝卜淡操心!"
(13)老李太太却说:"那不一样,儿子上大学,住的是楼房,屋里热乎着呢!这都习惯了,冷不丁回家,肯定受不了!再说儿子这是第一年去上学,放假回来,咱们家咋地也得整热热乎乎的!你这死老头子是不是没长心?咱们也就起早出去那么一会儿,又冻不死,让儿子好好在家过个年能怎么的?"
(14)老李头低下头,偷偷地笑了一下,继续烟薰火燎地往灶坑里塞柴禾。不一会儿,炉子也点着了,炕也暖了,两人盘腿坐在炕上吃早饭,屋里渐渐地暖和起来。
(15)外面依然是风吹雪舞。就在刚才的那条路上,在很远处,在军用卡车里,两个年轻的小战士正在闲聊。旁边坐着的问开车的:"怎么每次经过这个屯子你的车开得都不那么稳当了?"
(16)开车的战士说:"那是我故意的。你没看到天天都有两个老人站在路边等着吗?他们就是想捡些咱们车上掉的煤,我开得不稳当,就能多颠下一些煤去!我想起了自己的爸妈,他们也在农村,很不容易啊!咱们掉那点煤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天的暖和,用那点煤换来两个老人的暖和,我觉得挺好!"
(17)两个人沉默下来,心里却都充盈着一股暖意,便忽然觉得,用那一点煤换来这种心里的温暖,真好!
摘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4期
1.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两件事。 |
2. |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换暖"含义。 |
3. |
请从修辞和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文章第(4)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
4. |
第(9)、(10)、(11)各有一处写老李太太脸上的笑,请根据上下文分析这三个笑容所包含的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6分) |
5. |
第(15)段战友问开车的战士"怎么每次经过这个屯子你的车开得都不那么稳当了?"开车的战士回答自己是故意的。其实在前文已有句子作了暗示,请找出并写在下列横线处。 |
现代文阅读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11)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12)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13)“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14)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15)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16)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请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
①~③ |
④~⑥ |
⑦~15 |
16 |
|
主要内容 |
A |
“我”与父亲摸黑赶路 |
B |
“我”感念打马灯男人的帮助。 |
A:B: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请分析选文第⑩段中两个加点词“寂静”的含义。
第一个“寂静”:
第二个“寂静”:选文第12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15段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打马灯男人的脸”?
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与理解
记忆的版图
林清玄
①一位长辈到大陆探亲回来,说到他在家乡遇到兄弟,相对地坐了半天还不敢相认,因为已经一丝一毫都认不出来了。
②在他的记忆里,哥哥弟弟都还是剃着光头,蹲在庭前玩泥巴的样子,这是他离开家乡时的影像,经过四十年还清晰一如昨日。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记忆如新,反而真实的人物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的一丝重叠之处。
③更使他惊诧的是,他住过的三合院完全不见了,家前的路不见了,甚至家后面的山铲平了,家前的海也已退到了远方。
④他说:“我哥哥指着我们站立的地方,说那是我们从前的家,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如果不是有亲人告诉我,只有我自己站在那里的话,完全认不出来那是我从童年到少年,住过十七年的地方。”
⑤这使他迷茫了,从前的记忆是真实的,眼前的现实也是真实的,但在时间空间中流过时,两者却都模糊,成为两个丝毫不相连的梦境。在此地时,回观彼处是梦,在彼地时,思及此处也是梦了。到最后,反而是记忆中的版图最真实,虽然记忆中的情景已然彻底消失了。
⑥这位长辈回来后怅惘了很久,认为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注】的缘故,才让他难以跳接起记忆中沦落的事物,其实不然,有时不必走太远,不必经过太久的时光,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怅惘。
⑦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坐在台北松江路六福客栈的咖啡厅时,总会指着咖啡厅的地板,说:“你们相不相信,这一场块是我小时候卧室的所在,我就睡在这个地方,打开窗户就是稻田,白天可以听到蝉声,夜里可以听到青蛙唱歌,这想起来就像是梦一样了。”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
⑧记忆的版图在我们的心中是真实的,它就如同照相机拍下的静照,这里有我走过的一条路,爬过的一座山;那里有我游过泳、捞过虾的河流;还有我年幼天真值得缅怀的身影。这版图一经确定,有如照相纸在定影液中定影,再也无法改变,于是,当我们越过时空,发现版图改变了,心里就仿佛受到伤害,甚至对时间空间都感到遗憾与酸楚了。
⑨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美丽无方,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⑩其实,在记忆中的事物原来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当时比现在流离、颠沛、贫困,甚至面临了逃难的骨肉离散的苦厄,但由于距离,觉得也可以承受了。现在的真实也不一定丑陋,只是改变了,而我们竟无法承担这种改变。
(11)……
(12)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现。记忆的版图,乃是从前的现实;现在的生活,。终将成为未来记忆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实的自我始终没有改变。
【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语出李煜词,在文中意为离乡时间久,距离远。结合语境,解释第⑦段中加点词“梦”的含义。
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第④段中:“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结合上下文看,“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记忆的版图”为题?
课内阅读与理解:
(1)我把我对于祖国的这些感触用音乐写下来,像我把生活中的痛楚用音乐写下来一样。我渐渐把脱离内容的技巧,用来诉说内心的痛苦,诉说祖国的被压迫。初到法国的时候,还有艺术家的所谓“慎重”,一个作品要花上一年的工夫,像小提琴及钢琴合奏的《索拿大》,我就花了八个月。但以后,我觉得不能这样了。我写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作品《风》的时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住在一间七层楼上的破小房子里,门窗都坏了,巴黎的天气本来就比中国南方冷,冬夜又刮大风,我没有棉被,觉也睡不成,只得点灯写作,哪知风猛烈吹进来,煤油灯(我安不起电灯)灭了又灭。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风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以后,我又把对祖国的思念写成《游子吟》《中国古诗》和其他的作品。
(2)他觉得自己也像是跌进了那冰冷的洪流中,怎么挣扎也抓不到一件可以依附的东西。他坐了起来,听窗外风声猛烈地嘶叫。这是寒冷的巴黎少有的酷冷天气。冷不防一扇窗页被吹落地上,窗页上的玻璃哗啦啦啦摔成碎块,桌上的谱纸被吹得满屋飞舞。他用床单堵上了窗户,但仍旧没有办法止住那从缝隙中不断钻进来的寒流。他点着煤灯,灯火在凛冽的冷风威胁下也不断熄灭。疲倦和困顿一点也没有了。这正是长夜沉沉,人们睡意方酣的时候,他却十分清醒,仿佛冷风吹走了头脑中一切浑浊的障碍,一霎时间变得非常空旷、冷漠。第(1)段是冼星海留学巴黎时创作《风》的经过,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写出三部即可
读完第(1)段作者创作《风》的经过,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用一句名言来表达你读完第(1)段后的感想。
第(2)段是冼星海的学生马可在《心血凝成的作品》中写冼星海创作《风》的经过的文字,同样一个内容,写法却不同,请从内容、体裁、表达方式等方面,比较探究一下两段的异同。答题时只从其中两方面分析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早,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
②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一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③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了。
④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惟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⑤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⑥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⑦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⑧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稚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⑨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思想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彼,有薄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发娉婷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⑩楚楚动人的荷,永远像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11)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走进了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美文》第3段说:“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荷创造了哪些生命奇迹?请仿照下列句子④,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①烈日炙烤下,临危不惧,坦然自若;②在沉睡千年后,仍能绽放;
③④暴雨突至,清音飞扬,回肠荡气;⑤纵观全文,作者是按照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述荷的,而第④自然段所写内容却不是任一季节的荷,与前后文不一致,是否应当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本文语言优美形象,意蕴丰富。请从第②段和⑥段画波浪线的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品析。
(1)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
(2)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
我来品析第句:结合文本,说说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中“红尘人”是指什么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红尘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 文章最后说,“荷,不答”,你在“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后,又有怎样的回答?请把你的回答写下来。(80-100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