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1)据材料一,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忧”和“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能否实现?为什么?
(3)据材料三,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对战后初期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四 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斯密)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月1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
(4)据上述材料,在各国政府解决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方面,“道德”能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瑞典大科学家、发明家和实验家诺贝尔生前这样写道:“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个条约,所有国家的政府都签约保证,任何一个国家一旦被攻击,他们就共同来保护它。这将逐渐导致部分地解除军备。”带着这样的理念,他死后将所有财产的五分之一“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1896年临终遗嘱)。
材料二 当得知美国在日本投下了刚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时,爱因斯坦曾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将用什么武器,但我能确认,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用石头和棍子来打。”
(1)结合史实说明诺贝尔设想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它的“理念”是否落实了?为什么?
(2)分析爱因斯坦作出这番“预言”的原因,表达了他的什么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不同的制度可以和平相处;解决各国间的争端应该通过协商和大家都可能接受的协议来实现;遵照民族自决的权利,一个国家的内部分歧只涉及这个国家的公民。
材料二没有希望或牺牲,也没有宗教。想象全人类,都生活在和平之中。想象世上没有占有,我想你不可能做不到。不再贪婪,没有饥饿,四海皆兄弟。想象全人类共同分享这世界。你可以说我是个梦想家,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但愿有一天,你能加入我们,世界就能合而为一。——《想象》约翰·列侬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何时成立的机构提出来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除了“我”,你还能举出哪几个著名的“梦想家”
(3)20世纪以来,人们强烈渴望和平是基于哪些教训?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其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产生了许多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学习西方学习的过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人先后拜了三位老师,即欧美、日本和苏俄。……中国的近代化路程清晰在目,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但留下的脚印并非一条直线。……国人每向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材料二孙中山手书
图1图2
材料三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主要文章。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四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苏俄这个老师给中国送来了什么思想?这个思想在20世纪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
(2)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0世纪初,孙中山对图2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解释,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什么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独特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3分)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2分)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 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核心问题?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材料二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材料三(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4分) 材料一、二的说法哪一种更准确的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2分) 说明理由。(4分)
(2)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3)有人说,西方的代议制优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孟子提出的社会保障基本标准是什么?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政治思想?这一思想为什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以及该方案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到哪些认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