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物体本身的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甲和乙一样长,甲比乙粗,乙和丙一样粗,乙比丙长,丙和丁长短、粗细一样,如图所示,将甲、乙、丙、丁固定在平木板上,其中甲、乙、丙的松紧程度一样,丁稍松弛一些,其探究步骤如下:

(1)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的音调高,得出了结论:在弦的松紧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和弦的       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是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图中木块的长度是_____cm;

(2).图中停表所示时间为_________s;

(3)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________N。

为确定某种未知液体的“身份”,物理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明的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某次的操作如下:


(1)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________g.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_____mL.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3)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g/cm3;通过查表对照知该液体是________.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 (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
(2)调整后,图中光屏上烛焰的像是倒立__ 的实像,此规律的应用是_ (举一例)。
(3)若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则屏上 成完整的蜡烛的像(填“能”或“不能”)。
(4)要使光屏上的像变成与物大小相等,则应向左调节蜡烛到30cm处,光屏应向 调(填“左”、“右”)到 cm处,在此过程中发现蜡烛和光屏之间距离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此时小强应站在 一侧(填“蜡烛”或“光屏”),观察蜡烛的像。

如图,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桌上有薄玻璃板、厚玻璃板、平面镜;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白纸;刻度尺;铅笔。
(1)实验中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2)把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B的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这里利用了 法。判断平面镜成像的虚实,你的做法是
(3)如图是张老师收集到的四个小组的某次实验记录,正确的是()

(4)实验结束后,小方用厚玻璃板观察点燃的蜡烛A的像,发现蜡烛A通过厚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比较暗,较远的像是蜡烛发出的光经过玻璃板( )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
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 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

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_____分钟开始凝固,凝固过程用了_________分钟.
(2)凝固点为_____℃.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_____了(选填“高”或“低”).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