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l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l949--1972)》
材料二:1971年9月22日,美国同日本国一起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既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又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材料三:1978年邓小平就中关关系正常化提出三条:美国从台湾撤军,跟台湾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断交。美国又反过来提出三条:一是卡特政府说必须经过国会参议院讨论,在美中建交的那一天,告诉台湾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第二条是美国要求中方要发表一个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的声明……。最严重的争议是美国坚持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后还要向台湾出售武器。邓小平提出,建交以后,《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也废除了,美国就不能再向台湾卖武器。卡特政府承诺,1979年起不再向台湾出售新的武器。
——陶文钊《美国需要中国吗》
材料四:美国政府2010年1月29日向国会通报了新的对台出售武器计划,包括“黑鹰”直升机.“爱国者—3”反导系统.“鱼鹰”级扫雷艇等总额近64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中方1月30日.31日两天内密集作出强烈回应,采取四项强硬措施,要求美方停止对台军售。
——引自新浪网2010年2月1日《外媒:美对台军售中国反应“史无前例”》
材料五:尽管实际情况的发展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迅速,但是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令人乐观的,多方面的成功是已经被事实证明了的。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贝特斯·基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中美建交过程中,双方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从中美谈判可以看出中国坚持的根本原则是什么?美国坚持对台军售体现出其对亚洲怎样的战略意图?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美国采取强硬态度和立场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五,贝特斯·基尔的观点正确吗?请说明理由。概括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困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吾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保国会章程》
材料二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徙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光绪帝为此说:“会为保国,岂不大善?”下令将文悌革职。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据材料归纳保国会的宗旨。
(2)文悌一派代表哪一集团?其弹劾保国会的理由有哪些?据材料二指出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根本目的。
(3)据材料二分析保国会夭折的原因。
(4)据以上材料指出保国会的性质,并分析其影响。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是的代表作;图二是维新派于年在成立的政治团体;梁启超担任图三所示《时务报》主笔期间曾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和制度。
(2)结合三幅图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3)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活动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Kuang Hsu帝是谁。
回答问题: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即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